摘要:本文從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目標的闡述、課前任務布置、課上任務完成、翻轉課堂的評價反思等多方面,闡述細胞分裂實驗的翻轉課堂過程,同時也提出了“云班課”App是移動信息化教學的好手段。
關鍵詞:云班課;翻轉課堂;移動信息化;細胞分裂;實驗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1-0091-02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簡介:孫曉燕 (1961—),女,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教學。
作為傳統的細胞分裂實驗,在教學任務中,師生如何通過云班課來實現翻轉課堂,如何應用移動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本文詳細介紹了這些任務完成的可操作性過程。“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教育行業作為傳統行業的代表之一,毫無疑問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互聯網+教育”催生了新的教育形態,為師生創設了一種新的教學環境。“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這種先進的生產力倒逼傳統教育行業的革新發展。本文探討了用手機App進行移動信息化教學的創新教學過程。
一、學習內容分析(1)細胞生物學的地位:這門課的授課時數為32學時,在學生的學科知識中屬于前期的基礎學科,為后期解剖、生理、病理、生化、藥理等課程的學習打基礎。
(2)細胞分裂實驗:這堂翻轉課教學內容占時2學時,其特色:一是需要動手,二是微觀內容形象化。
(3)重點:如何在顯微鏡下辨識細胞分裂各期,以及染色體的移動相。
(4)難點:如何把細胞—染色體—DNA這些微小的結構,變成可視化的東西來理解。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1)學生是剛入學的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大一新生。
(2)有些人中學做過這個實驗,有些人中學沒有做過,一半是文科生,一半是理科生,生物基礎參差不齊。
(3)學生喜歡學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知識。
(4)讓學生最好和他們的鋪床練習一樣,從做中學,這樣才能有成就感。
(5)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學生以為自己會用顯微鏡,其實連視野前后左右都搞不清。
(6)實際操作中,發現有學生右眼閉著在看顯微鏡,沒有養成兩眼睜開看顯微鏡的習慣。
(7)當突然停電,實驗沒有光源時,學生隨身帶的手機里的手電筒可以作為臨時光源。
三、學習目標 結合布魯姆模型,我把本次課的教學目標認真分析了一遍,盡量把布魯姆分類法的每個維度都考慮到,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逐級遞增的六個目標是記憶、理解、分析、應用、評價、創造,目標展示的結構形式是:條件狀語+謂語+賓語。圍繞著本次課設計的翻轉課堂的學習目標分為課前目標、課中目標、課后目標。
(1)課前目標。①應用目標:通過用手機下載云班課App,完成注冊登錄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任務。②理解目標:通過課前觀看老師和學姐的五個循序漸進的折疊DNA的視頻,從依樣畫葫蘆到徒手制作,完成折疊不同難易度的DNA紙模型,復習DNA雙螺旋結構特征。③理解目標:通過觀看細胞分裂動畫的視頻,對高中學生做的細胞分裂模型找茬,課前在云班課討論,并列出該高中學生做的細胞分裂模型中的問題。④理解目標:通過課前觀看老師用鞋帶編織的DNA雙螺旋模型微課視頻,完成用簡易材料編織DNA雙螺旋模型的任務,解釋DNA和染色體的關系。⑤記憶目標:通過以宿舍為單位的團隊合作,制作細胞分裂各期的模型,掌握有絲分裂各期的特點,說出“細胞—染色體—DNA”三者的關系。 ⑥記憶目標:通過和云辦公室里云老師們的互動,描述細胞分裂各期特征。
(2)課中目標。①預評目標:本次課一開始,通過云班課的小測驗,預評估自己觀看動物、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微視頻的預習結果。②記憶目標:針對課前做好的細胞分裂模型各期特點進行敘述,通過當堂點評投票,說出正確的細胞分裂各期特點。③應用目標:通過模擬目鏡的紙筒,展示訓練兩眼同時睜開看顯微鏡的技能。④應用目標:通過云班課分享鏡下所見“7”字,解釋顯微鏡的成像原理。⑤應用目標:通過云班課分享討論鏡下所見分裂相,解釋細胞分裂各期特點。⑥評價目標:通過云班課里師生互評鏡下所見各種分裂相活動,找出有問題的學生。⑦評價目標:通過同伴或者老師互相幫助,糾正找錯的分裂相。⑧分析目標:通過課前觀看視頻和當堂課操作的學習,繪制細胞分裂各期的圖,比較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點。⑨評價目標:通過云班課的再次重復小測驗,從刷新成績中檢測本次課的實驗成果。
(3)課后目標。①評價目標:通過在作業模塊上傳、互評鏡下所見的前、中、后、末四個時期的分裂相,檢測自己本次實驗任務完成情況。②創造目標:通過云班課的頭腦風暴活動,談談本次課學了什么,學到什么,還有什么好方法來學習細胞分裂的特點?
四、老師布置課前任務(1)提供云班課手機App的下載網址或者供掃描的二維碼圖片,提供學生云班課邀請碼。
(2)將具有遞進水平的五個不同層次的紙折DNA視頻上傳到云班課資源庫,供學生課外自學,如56網,其中有任課老師親自折疊制作的視頻“練習本紙折DNA”,有學姐“李思琪介紹紙折DNA”“雙螺旋模型的虛實線疊法”微視頻。
(3)上傳細胞分裂動畫到云班課,同時在云班課發通知提醒學生,學生手機上能隨時跳出老師發出的提醒信息。
(4)老師自制用鞋帶編織DNA雙螺旋的微視頻,上傳到云班課。
(5)將高中學生制作的細胞分裂模型上傳云班課,供分析討論。
(6)老師推送植物細胞、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視頻到云班課,同時發通知提醒學生。
(7)在云班課開辟幾個云辦公室,供學生有針對性地咨詢云老師。
五、學生完成課前任務(1)按照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1,下載云班課App,注冊成功,按照老師給定的邀請碼進入班課,老師班課里就會出現該學生的名字、得分。
(2)按照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2,觀看五段視頻;學生們在前幾次課外活動中學會從簡單到精熟地用紙折疊DNA。五個等級的折疊成果,用云班課初賽、決賽的投票方式進行評判,按得票多少得分。
(3)觀看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3:細胞分裂動畫,得分。
(4)觀看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4:用鞋帶編織DNA雙螺旋的微視頻,得分。
(5)瀏覽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5:給高中學生制作的細胞分裂模型找茬,參與討論得分。
(6)觀看老師推送的學習資源6: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視頻,得分。
(7)在老師創設的在線學習場所7:云辦公室里分別和三個云老師討論細胞分裂話題,就細胞分裂的內容咨詢海門實驗中學的陳老師,就植物細胞分裂的問題咨詢蘇州大學史教授,就細胞內染色體和DNA關系問題咨詢美國杜邦分子生物研究室的朱博士,通過這些云老師們的指導,學習得分。
(8)以宿舍為單位的團隊合作,抽簽分別制作細胞分裂各期的模型,九個組,抽到一個組做間期,兩個組做前期,兩個組做中期,兩個組做后期,兩個組做末期,準備課上展示。
六、課上任務(1)請一個學生上來設置簽到手勢,并在老師手機上操作云班課點名神器——App,全班點名簽到。
(2)在云班課里,對預習的內容,與云老師討論的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特點,進行預測試,分析對錯及百分比,了解預習情況。
(3)通過特殊的方法展示目標,大家用卷紙模擬目鏡,邊看黑板,邊聽老師講解本堂課學習目標。復習雙眼睜開看顯微鏡的技能。
(4)九組細胞分裂模型,請一個代表,當場說說細胞分裂某期特點,說出染色單體、子染色體與DNA的關系,并講解“細胞—染色體—DNA”三者的關系。九個宿舍中投票選五個。
(5)在標本上寫“7”,在視野下會看到什么,就拍下照片,到云班課討論模塊里分享結果。通過移動標本方向,觀察視野方向與之是否反向,學會在實際操作中應用。
(6)認識顯微鏡下的馬蛔蟲卵有絲分裂相,分別由簡到難,找到各個時期,先找末期,用低、高倍鏡觀察,老師指導,并拍攝視野中照片,即時上傳到云班課的分組討論答疑模塊,分享討論。
(7)老師和學生一起逐個檢查每人找的分裂相,進行一對一點評。云老師和其他學生也可以點評、糾錯。
(8)結合課堂上通過顯微鏡親自看了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同樣的題目重做,刷新分數。兩次分數正確率百分數比較。
(9)繼續觀察未找完的動物細胞各期;然后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各期分裂相。
(10)繪制馬蛔蟲卵有絲分裂的四個時期的鏡下圖,列表比較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
(11)通過在作業模塊上傳,互評鏡下所見的前、中、后、末四個時期的分裂相,檢測自己本次實驗任務完成情況。
七、評價反思(1)分析學生完成課前任務的時候,從A、R、C、S四個維度分析。 A(注意)通過給某高中學生制作的細胞模型找茬,吸引注意力。 R(聯系)紙折DNA模型、鞋帶編織DNA雙螺旋、團隊制作細胞分裂模型,逐次布置的這些任務,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DNA—染色體—細胞”之間的關系。 C(信心)設計課前分五個層次的水平制作DNA,是為了讓學生挑戰自己,給自己樹立信心,讓學生感覺到,只要動起來,總能有收獲。 S(滿意)讓學生和云班課里的老師互動咨詢,老師們的及時回復,讓學生乘機復習了中學的相關知識,感到很滿意。
(2)課前任務課上怎么用,這個問題一定要分析交代清楚。①課前云班課App的下載,是為翻轉課堂課上課下做好充分準備的助手。②課前折疊和編織DNA,制作細胞分裂模型的這些任務,都是為課上觀看有絲分裂標本片作鋪墊的,因為細胞分裂的關鍵特征就是要來辨別染色體的變化,而染色體又是由DNA構成的,所以理解DNA結構和染色體的關系,對本堂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前的模型制作,有助于課上辨識。③課前和云班課里云老師互動,對中學內容查漏補缺,了解細胞分裂的過程和特征,有助于課上的鏡下觀察。④課前觀看一系列細胞分裂的視頻,為課上觀察鏡下結構奠定基礎,也為課上預測和刷新測試打好理論基礎。
(3)找到了云班課這樣一個平臺,能把諸如觀看視頻資源、投票問卷、測試評分、討論答疑、頭腦風暴、簽名報到、提交作業、學生互評、老師評價等一系列活動都能集中在一個平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