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芳
摘 要: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突破了傳統英語的授課模式,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新舉措。然而多媒體網絡教學凸顯優勢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本文結合教育生態學的原理來探討如何建構具有生態特征的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以期為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
1 前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社會的需求。因此,2007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要改革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建立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的新模式。我國部分高校隨即掀起了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的高潮。多媒體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已然成為中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前行的方向。
2 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現狀
多媒體教學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文字、圖像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如多媒體輔助教學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減少了教師寫板書的時間,有效地提高了大學英語課堂效率。此外,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內容豐富,圖文聲并茂,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隨著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普及,一系列新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逐漸顯露并亟待解決。
2.1 重課件、輕教學,夸大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對于迅速興起的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許多教師都在過高地估計了多媒體網絡教學的作用,把多媒體條件等同于教學質量。在課堂上,有的教師對多媒體過多依賴,將正常教學變成了課件的展示,把課堂變成了計算機和教具的播放過程,忽視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與互動性,更忽視了對語言教學及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
2.2 課件信息量過多,學生難以充分內化吸收
現在的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上,課件的演示時間幾乎占據了整個教學時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課堂教學信息量明顯大幅度增加,驟增的信息,加上快節奏的課件展示造成學生身心疲憊、“消化不良”。
2.3 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師生的互動,降低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在目前的多媒體課堂上,很多教師以課件為中心,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課件的操作上。課件內容信息量大,加之課堂時間的限制,導致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很難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就少之更少。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便于無形之中被抹殺。多媒體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演變成了一種新形式下的灌輸式的教學。
3 教育生態學與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聯系
“生態學”主要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對教育系統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鑒于生態學與教育學的相互滲透,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前院長勞倫斯·克雷明(Cremin, L.A.)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中首次明確提出“教育生態學”(ecology of education)這一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又相繼出版了三部《教育生態學》,它已然成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教育生態學”是從生態學的角度,運用其基本原理與方法,分析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存環境(自然地、社會的、生理心里的、規范的)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規律的科學。教育生態平衡是其核心內容。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有多年,02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更是將改革推向新的高潮。著名學者陳堅林將《課程要求》解讀為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國際化”,多媒體教學“正常化”和教學環境“生態化”。陳堅林教授還指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課堂系統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系統生態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運用教育生態學的觀點,我們可以把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看作一個教育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物因子(教師和學生)和非生物因子(教學環境)組成。從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生態系統視角出發,課堂教學活動不再是簡單地“教-學”關系,而是一個復雜的生態循環過程。包含了各類個體、群體與多維生態因子的動態組合與互動,各類生態群體與生態因子的力量波動、消長與平衡、能量(教學情緒和興趣等)和物質(知識、技能等)的傳遞與循環等。
4 大學英語多媒體生態型課堂的建構策略
4.1 營造生態化的教學環境
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生態觀下的教學環境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教學環境。積極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僅指具有干凈整潔的教室、齊全先進的教學設備,而且要求教室的采光、溫度的控制、通風、噪聲以及色彩的搭配都要符合一定的科學標準,讓師生保持愉悅的心情,清醒的頭腦,充分調動師生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此外,筆者認為課堂座位的安排不應當是長期單一的排列方式,而是應當不斷變化的,根據不同教學活動編排桌椅,以增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此同時,目前高校擴招,班額過大,違反了教育生態學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不利于師生生態位的優化。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應縮小班級規模,以創設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
4.2 設定生態化的教學目標
通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我們可以明確體會到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發展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聽、說、讀、寫、譯等能力是英語學習者能力構架中的生態因子,若任何一個因子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與其相互作用的其他因子便會受到牽制,從而影響整個學習效果。傳統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以通過四、六級考試及語言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對學生語言技能及語言文化的培養。隨著生態型課堂的發展,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注重語言的“文化能力”。生態觀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在注重教材的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維的感官刺激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環境,多搜集那些貼近生活的資料,充分挖掘資料中的西方文化思維,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鮮活的語言知識和文化信息,以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得體的使用該語言。
4.3 建立多維互動的教學模式
生態教學觀指導下的課堂是要讓課堂變成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是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多維互動的教學生態模式,即讓學生在良好的條件下自然、和諧、自由地生長發展。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合作、對話式的關系,要創設一個讓學生擁有獨立自主的、自由開放的、合作與探究學習的課堂生態環境。在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上,師生間或生生間的合作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多創設問題情景進行提問,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分組討論,使學生間的合作討論正常化,納入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到提升。課堂生態觀下的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對課堂生態系統中各個生命個體的有效整合,它應有利于學生個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及知識生命的多元互動和不同層次的提升。
結束語
運用教育生態學的原理和規律使我們能夠對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本質及其運行機制進行全面系統的思考,為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途徑,生態化教學是多媒體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春燕.論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建構[J].外語教育教學,2011(1).
[2]李幫瓊,馮維.課堂生態觀的研究進展[J].基礎教育,2007(3).
[3]牛躍輝,趙婷.課堂生態觀-一種新型的外語課堂觀念[J].大學英語,2007(2).
[4]盛仁澤.教育生態學視野中的大學英語多媒體課堂[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6).
[5]徐陶,彭文波.課堂生態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