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世芬
[摘要]國內已經有機構發布了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政策,高校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還存在著諸多不足。針對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科技報告、公共資助項目成果等不同類型的科研成果,分析了可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法律與政策依據,提出我國高校實施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高校;科研成果;開放獲取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16)02-0025-04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開放獲取運動實踐,在開放獲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在全球研究理事會2014年北京大會上的致辭中提到“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支持建立公共財政資助的科學知識開放獲取機制,促進中國和世界科學事業共同發展”[1]。同期,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分別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要求得到公共資助的科研論文在發表后把論文最終審定稿存儲到相應的知識庫中,在發表后12個月內實行開放獲取[2]。2015年5月2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開通了“基礎研究知識庫”,其資助的項目成果研究論文13萬余篇,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共享。與此同時,我國也加快了科技報告開放共享的進程,國家科技報告系統自2014年4月正式上線以來,目前已收錄國家部門科技報告與地方科技報告共4萬余份,并且正在逐級建立地方科技報告開放系統。至此,我國已經邁出了公共財政資助項目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共享的關鍵性一步。但是,相對于我國每年的公共資助項目與成果數量,目前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的部分仍然微乎其微,特別是高校,一方面承擔著大量的各級各類公共資金資助項目,每年產生了大量的項目成果論文,另一方面,因為本身缺乏具體的、可執行性的強制性政策而無法將這些成果收錄到本校的機構知識庫,導致建成的知識庫內容匱乏,無法持續更新,更無法進一步拓展其科研管理助手與平臺的新功能。正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特聘研究員張曉林教授在2015年中國機構知識庫學術學術研討會上所指出的:“我國機構知識庫發展仍面臨空殼化挑戰、內容權挑戰、主導性挑戰、服務性質挑戰、戰略定位創新、生態環境挑戰等諸多難題。”[3]本文擬從國家法律法規、資助機構資助政策與高校科研項目管理的角度入手,探討我國高校推行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法律政策環境及不同制度與系統間的融合與協調發展。
1我國高校科研成果開放獲取現狀
筆者以我國CALIS機構知識庫登記的39個機構知識庫為研究對象,經過互聯網逐一訪問與統計,篩選選出元數據數記錄超過萬條的8個高校機構知識庫形成表1。
表1所篩選出的8所高校的機構知識庫無疑對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現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能夠反映出我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現狀特點,即內容存儲不足、機構政策缺失、基礎功能尚需完善。機構知識庫的內容存儲是其得以延續并向縱深發展的關鍵,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4)的統計,我國高校在2013年一年發表的科技論文就達到110余萬篇[4]。因此,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內容存儲事實上具備著豐厚的來源基礎,但是,在現實中卻普遍存在著存儲內容匱乏的困難。針對這一難題,張曉林教授早在2012年就提出,要依據法律、規章制度、機構政策來管理知識成果[5]。世界開放存儲聯合會發布的2013年年度報告《激勵、整合和調解:機構知識庫可持續發展實踐》中也提到:“機構政策已被證明是提高存儲的成功之路……實施了政策的機構,不僅機構知識庫的學術產出有了大幅的提升,而且研究人員對機構知識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參與……有證據顯示,在政策實施后,知識庫存儲條目的增長超過了50%。”[6]
目前,國內已經先后有中科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后發布并實施了強制性開放存儲政策,就高校而言,尚沒有高校發布類似的強制性存儲政策。這與高校所處的尷尬際遇不無關系。首先,從法律層面來講,我國尚未出臺明確的法律法規,賦予高校將其成員的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權力,相反,現行的版權法史無前例地強化了出版商的復制權與發行權,使得開放獲取的步伐步履維艱。其次,就機構政策層面來講,目前國際上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多以公共項目資助機構為主,因其為研究者提供了公共財政的支持,因此有權要求研究者將其成果以開放獲取的形式回饋社會公眾,以實現權利與利益的平衡。而高校大多是公共資助項目的具體承擔者或是充當項目組織實施的管理者,無法代替資助機構來強制要求項目成果的開放獲取。但是,在個別領域內,仍然存在著可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的可能性。
2我國高校可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的科研成果類型及其法律政策依據
2.1 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
通俗地講,法人作品就是法人作為作者的作品,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這類作品,雖然是由自然人實際承擔完成的,但是責任與權利歸屬都由法人來承擔,因此法人擁有完整的版權。
職務作品是指“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除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7]。根據本條的規定,一般職務作品,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在業務范圍內享有優先使用權,除此之外,《著作權法》還規定了例外情形,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
根據《著作權法》的上述規定,高校可以對本校科研人員完成的、高校享有版權的法人作品與部分職務作品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對此部分作品的權利歸屬現有研究已經進行了大量論證,本文對此不再贅述。
2.2 科技報告
科技報告是描述科研活動的過程、進展和結果,并按照規定格式編寫的科技文獻,包括科研活動的過程管理報告和描述科研細節的專題研究報告。我國最早在2008年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中提出“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應當建立有利于科學技術資源共享的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建立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學儀器設備和科學技術文獻、科學技術數據、科學技術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資源等科學技術資源的信息系統,及時向社會公布科學技術資源的分布、使用情況”[8]。之后,在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對于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項目,加快建立統一的科技報告制度,并依法向社會開放[9]。
為落實上述文件精神,我國“國家科技報告服務系統”已于2014年3月1日開通運行,實現了萬份科技報告向社會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同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指導意見的通知》,部署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推動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續積累、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將各地、各有關部門正式納入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隊伍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國統一的科技報告體系[10]。
根據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建設目標,要建立國家科技報告的三級組織管理體系,即科技行政主管部門、項目主管部門與項目承擔單位分工協作、各負其責。而高校正是項目承擔單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要求,高校需要根據科研合同或任務書,組織科研人員撰寫科技報告,并對科技報告進行審核,然后呈交上級科技報告管理部門,同時,對本單位呈交的科技報告,可以在本單位范圍內開放共享。由此可見,對本校科研人員承擔科技項目產生的科技報告施行強制性開放獲取,既是高校的權利,也是高校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職責。
2.3 公共資助項目成果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公共資助的項目成果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是最為普遍的做法,雖無法律的明文規定,但是公共資助機構有權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機構政策,并在項目資助與管理辦法、項目合同、任務書中以獨立條款的形式予以實施。高校是各類公共資助項目的重點承擔單位,據統計,我國高校承擔的各類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課題)數目在2013年已達到71萬余項,且近年每年以10%的比例在遞增[4]。高校每年承擔著如此龐大的項目研究,但是對項目成果卻無法實施有效的管理,目前,我國只有中科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并建立了自己的機構知識庫,支持公眾通過網絡檢索開放獲取內容。
從高校的立場來看,對于已經發布開放獲取政策的公共科研機構,因其本身倡導科技成果的開放共享,高校可以積極申請合作,實現對這些機構的科研項目成果的同步共享。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其開放獲取政策聲明中就提到“基金委將積極促成機構知識庫與其他科學與教育機構知識庫等系統之間的信息互通、數據關聯和標準共享”[11]。高校借此可以積極推進本校承擔的這類基金項目成果的強制開放共享。
對于其他尚未發布開放獲取政策的公共項目資助機構,高校可以先要求教師提交項目研究成果,而暫時不開放共享,即采用“暗存儲”方式,為將來科研成果的開放共享積累內容。在全球開放獲取運動的浪潮推動下,我國政府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在大力推進我國科技成果的開放獲取,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明確在其政策聲明中提到“要求我委相關部門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和公共教育科研機構合作,推動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和公共機構資助項目已發表論文的開放獲取”[11]。
由此可見,我國公共資助項目的開放獲取也必將成為大勢所趨,融入世界開放獲取運動的大潮中,高校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可以積極地利用上述國家法律與政策規定,建立新型的學術交流體系,促進科研成果的交流與共享。
3我國高校實施科研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的措施建議
3.1 加強對科研成果的過程管理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目前對高校部分科研成果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完全是有法可依,高校對本校的科研成果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需要加強對本校科研成果的過程管理。首先,科研管理部門如科技處、社科處對本校組織實施而產生的法人作品、職務作品可直接依法或依據協議約定開放使用,行駛法人的著作權或優先使用權。其次,對于本校人員承擔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應當組織好項目任務書、項目合同、項目結題驗收、項目成果收集等過程管理工作。根據資助機構的政策要求,在項目合同或任務書中約定并及時提醒項目承擔者項目成果需提交本校的機構知識庫或成果庫,對于已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資助成果,按照資助機構的要求同步開放獲取,對于其他尚未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項目成果,實施“暗存儲”,即只收集,不開放,待時機成熟時可以一并開放獲取。最后,對于國家科技報告等特殊成果,應當嚴格按照上級科研管理部門的要求,及時組織項目承擔者撰寫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科技報告,做好密級鑒定,及時上繳,對不涉及保密的科技報告依規定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
3.2 探索制定并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
與公共資助機構相比,高校由于未對本校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公共資金的支持,因此要求科研人員將個人的科研成果開放獲取難免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也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因此,“哈佛模式”受到國際眾多高校的推崇,即由教職員工自下而上以投票表決的方式決定機構是否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否則,只能實施“鼓勵”自存儲的開放獲取政策。
就我國高校目前所處的法律政策環境來看,建議我國高校實施復合型的開放存取政策,對于已發布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公共資助機構,對其資助的科研成果配合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而對其他類科研成果則暫時鼓勵其開放獲取。對于具體的政策條款設置與推廣實施措施,詳見筆者《基于國外實踐的高校開放獲取政策與實施策略》一文,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李克強在全球研究理事會2014年北京大會上的致辭[EB/OL].[2015-11-06].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5/27/content_2688219.htm.
[2]中科院和基金委發布開放獲取政策[EB/OL].[2015-11-06].http://www.las.cas.cn/xwzx/zyxw/201405/t20140520_4123521.html.
[3]羅嬌,趙昆華,吳蓉,等.2015中國機構知識庫學術研討會綜述報導[EB/OL].[2015-11-06].http://ir.las.ac.cn/handle/12502/7884.
[4]關曉靜.高等學校科技活動情況[Z].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4:111.
[5]張曉林,張冬榮,李麟,等.機構知識庫內容保存與傳播權利管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7):46—54.
[6]COAR.Incentives,Integration,and Mediation:Sustainable Practices for Populating Repositories Produced[EB/OL].[2015-11-15].https://www.coar-repositories.org/files/Sustainable-best-practices_final2.pdf.
[7]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EB/OL].[2015-12-31]http://wwwchinacourtorg/law/detail/2010/02/id/140822.
shtml.
[8]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EB/OL].[2015-12-31].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38444.
[9]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2015-11-19].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9/23/c_113176891.htm.
[10]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EB/OL].[2015-11-19].http://www.nstrs.cn/Admin/Content/ArtileDetails.aspx arid=4685&type=1.
[11]鄭永和.NSFC開放獲取政策及開放獲取知識庫[EB/OL].[2015-11-19].http://ir.las.ac.cn/handle/12502/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