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
中國風被賦予現代感的研究與系列設計
劉霜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摘要:我成長于中國,所以對中國風元素常常寄情于此。這類元素就是我心靈的歸宿。而內心總迸發無盡的幻想讓自己似乎看到一次充滿意外和懸疑的心靈之旅。作品以大地色系表現我對中國風元素為出發點,利用從自然中提取的成長形態,結合不同材質發掘出系列的首飾、襪套等形式所持有的視覺語言,以此再現一種“成長的自然”。設計系列較注重設計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中國風;自然;成長
1選題的意義
我的系列提煉出來的意義是,萬事萬物都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生命在這種平衡中誕生,每個生命雖然渺小,卻又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個體,通過自身發出的微小能量維持著“宇宙總能量為零”這一平衡。作品中所有的生命個體正式遵循著這樣一種規律,追尋著自然所賦予的目標和使命,完成著一輪又一輪的生命循環。
作品結合現代流行元素和社會審美,以大眾審美的時尚作為設計的首要著手點,設計出與現代社會精神和大眾審美標準相一致的中國風時尚,從而實現傳統與時尚的融合。這其中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現代服裝設計理念。作為反映社會狀況的一面鏡子,隨著后現代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經濟、文化與科技都飛速發展,時尚也呈現出了日新月異的新面貌,原先形成的以西方時尚為主導的國際化潮流被逐漸改變,我國文化業的崛起使中國元素正在逐漸取代西方時尚元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無性別性以及民族化等趨勢,破壞了原有的服裝體制。現代服裝設計師大多受西方藝術教育而成長起來的,所以他們會潛意識地追逐西方藝術流派并模仿其風格,例如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極簡主義、結構主義藝術流派都對現在的服裝設計師產生了很大影響,并形成了相應的服裝設計理念,中國風元素的加入,極大程度豐富了服裝設計理念和創作形式,拓展了服裝的表現能力。
2簡述選題在該領域的水平和當前國內外設計研究發展動態
西方時尚界近年來對中國風元素十分熱衷,尤其在中國傳統圖案紋樣的表現上得到了大量設計師的青睞,并廣泛用于他們的設計中。例如中國清朝旗袍的多種裝飾手段,立領、盤扣,鑲,滾,繡等,以及多種中國經典傳統服飾的造型,如清代的披領,箭袖,補子等,被用于現代服裝中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并在其設計生涯中常常加以借鑒。現今越來越多的品牌被中國風侵染,越來越多的品牌樂于運用中國風,最成功的就是馬可的自創品牌例外,以及后期出現的閑云、研素等品牌,都是中國風服飾做的非常成功的品牌,可見,中國風逐漸發展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尤其是西方設計師更喜歡以這樣的表現方式來表達其對東方文化的向往和印象。
現如今在設計中最容易出現的現象恐怕是,只要涉及民族特色,設計師普遍喜歡的從中國元素入手,這一思維方式使元素符號被盲目堆砌和運用。所謂民族性的設計大都僅僅局限于設計的表象上和對形式感的追求上,所以當元素符號被大量重復使用之后,中國的民族性的設計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我們的設計應該是基于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的深刻領悟,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是極具生命力和競爭力的。
3設計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18世紀法國的《Happer's Magazine》雜志有這樣一個對時尚的藝術評論,東方的時尚來源于中國風,有了“中國風”的說法,之后被稱為“Chinoiserie”,在時尚界這個詞被沿用到了今天,用來特別描述具有中國風元素的藝術品。從繪畫到建筑再到日常服飾,從17世紀的巴洛克到18世紀的洛可可再到20世紀初的迪考主義風格,飽含東方風格的藝術元素在西方藝術史上涂抹了一筆筆重彩,并一直持續著。如今,我們把服裝也歸為藝術范疇,而服裝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重要的表現形式,一樣避免不了“東風西漸”的潮流大趨勢。
張愛玲曾經說過,對于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暗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運用中國傳統元素,設計出適應現代服飾文化和經濟發展趨勢,具有自身獨特魅力和性格的中國風格服裝,是中國服裝界的一項艱巨而長期的課題。在分析過程中并未深究傳統文化精神的設計傳達。但中國風服裝的設計終究需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為理想。今后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設計手法等技法問題,并逐步深入到理念與風格、歷史與文化的層面上去。
4特色和創新
這一系列服裝的設計起點以傳承并創新傳統服裝的設計理念,創造性的進行服裝的整體造型,結構,工藝甚至面料的再設計,使系列服裝的整體和局部都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外觀,是一種開創性服裝設計形式的嘗試。系列服裝在結構方面,豐富結構線的分割使用,使造型多種多樣。在配件方面,將配件設計的創意思維發揮的較有意思,來更好地迎合和闡釋該系列服裝。
該系列面料主要采用的是平紋滌棉材料,皮革和平紋織物組成,配飾相對材料豐富多樣。以柔軟的針織面料,同挺闊的皮革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使“文”和“舞”具象的呈現出來。在制作過程中通過立體裁剪、打版、剪裁、縫制等工藝手法,以實現面料的獨特的肌理效果。該系列服裝是秋冬款女裝,造型新穎并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打破了女性以往的美麗凍人的窘迫局面。且具有一定藝術價值。
5設計靈感來源
繪畫是畫家的情感與時代精神高度融合,而設計服裝也應該是這樣。中國風元素的服裝更重要的方面是,設計師希望傳達的時代精神能夠與大眾審美達成一致。例如繪畫中同樣的題材,在不同的時代觀者對其內涵和體悟是完全不同的;同樣的元素,在不同的時代大眾對其的好感度也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其存在的社會環境和審美不同。無數儲存于畫家頭腦中的意象受感情的觸發,所畫出來的既是物的形象,又是畫家本身生命的體現。畫家本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這首先是畫家本身的修養、知識,各方面的閱歷以及對幾千年文化的認識。而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融合入畫作之中。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模糊的辨認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服裝設計的一些精神上的引導,但在設計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偏注于單純的運用設計符號來對一種特定的風格風貌進行診釋。當然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何種設計,欲體現傳統文化,那么在設計中必將使用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的符號作為信息載體。這個“符號”,可以是款式結構,也可以是色彩圖案。任何一種傳統文化符號,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練后都滲透出濃厚的歷史風貌,正是如此,我們得以借用用來表達在服裝中想要體現的帶有中國色彩的設計情緒。
那么系列靈感來就源于天然元素和中國元素,以及一組名為Complete Collections的攝影作品。天然元素采用的是天然的線和布料,這樣的原材料會使得作品簡潔清新,暗喻物質對生活的重要意義。中國元素用的是傳統的云紋和回字紋,既能使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又富有中國傳統的宗教美感,寓意吉祥如意。在Complete Collections中,作者Reisman拍攝自然元素,包括海洋、天空、木紋等,造物的神奇顯現在自然紋理中,那些令人琢磨不透的抽象之美使得他的作品獲得獨立深刻的意義。在該組創意裝的紋樣也是根據這組攝影作品的靈感而來。而如何把這些視覺上帶來的靈感變成服裝,就是該系列服裝“尚文尚舞”的最終體現。

6設計說明以及市場考慮

第一套服裝:以不對稱設計來表達“尚文尚舞”的特色。著重對兩個袖子進行設計創意,通過立裁、打版、手工縫制三種工藝來完成兩只袖子的制作。下邊裙子以裙撐支起,看起來上下協調統一,簡約而不簡單。
第二套衣服:傳統的立領上衣,貼合身體的褲子。亮點著重放于圖案紋樣的設計。褲腿上通過剪成大大小小的橄欖形,使內飾的絲襪能從橄欖形的鏤空里隱約呈現,通過微妙的設計突出中國厚重的文化特韻。
第三套衣服:為連體的大襠褲,在胯部做了大膽夸大的造型。使傳統的元素在立裁打版結合的過程中,展現女性俏皮的一面。在褲腳設計上采用的是手工縫制的方法,結合兩種不同顏色同樣材質的針織條來拼接,服裝看上去大方有趣且不失東方美。
第四套衣服:采用寬松的款式來制作完成,內飾的吊帶在結構上微妙的肩部變化使得服裝看上去較有玩味。短褲也采用的是立裁打版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其中褲腿分割線左右兩側,分別用面料的正反兩面來制作,顏色稍有區別,微妙的變化給人饒有興趣的美的感受。
該系列服裝以設計語言詮釋了中國風與時尚的融合。服裝的顏色和材料運用產生了融合和對比,使這一系列的題目“尚文尚舞”具象的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華梅.服裝美學[M].北京.第二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5).
[2]付愛麗.基于針織面料特性的針織服裝縫制工藝研究[J]國際紡織導報,2011(09).
[3]劉曉剛.服裝設計師手冊[M].北京.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
[4]袁利,趙明樂.打破思維的界限—服裝設計的創新與表現[M].北京.第一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6).
[5]薛福平.針織服裝設計[M].北京.第二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9).
[6]VISION[J].國際時尚雜志,2014(01).
中圖分類號:J0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56-02
作者簡介:劉霜(1989.09-),女,漢,大連人,研究生在讀,單位:大連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