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婧婧
摘 要:隨著中共十八大四次會議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依法治國”現在各個領域都得到提倡。但我國由于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起步較晚,導致公司治理在法律制度的構建上較為薄弱,很多時候人治大于法治。本文從公司治理的概念出發,結合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分析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我國公司治理在法律層面的缺陷以及關于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依法治國;公司治理;制度完善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個外來詞,很多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它進行了解讀。例如,柯林·梅耶認為公司治理是“公司賴以代表和服務于它的投資利益的一種組織安排。它包括從公司董事會到執行人員激勵計劃的一切東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隨市場經濟中現代股份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而產生。”①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發展,各界對公司治理的研究到了更縱深的層面,顯然該定義中有關投資利益和股權、管理者的觀點已經顯現的不夠全面,只能體現公司治理中的一部分。又如,斯雷佛和維什尼認為公司治理要處理的是“公司資金的供給者確保自己可以獲得投資回報的途徑問題。如資金供給者如何使管理者將一部分利潤返還給他們,他們如何確定管理者沒有侵吞他們提供的資本或將其投資在不好的項目上,資金的供給者如何控制管理者等。”②該定義更多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強調利益最大化。
筆者贊同最新的通說觀點,認為公司治理是“通過合理設置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以及公司員工、債權人等其他有關公司治理主體之間的權、責、利關系,使各治理主體協調運作,實現公司長遠利益最大化,從而達到保障股東和其他治理主體利益的目標的一系列制度綜合。”③這是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定義的公司治理。
二、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法律在公司治理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法與市場經濟有及其密切的關系,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推動立法的進步,可為法律的發展提供新的課題,為執法提供更多的保障;法律反過來能規制市場經濟固有的滯后性、盲目性、自發性帶來的問題,而公司治理作為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同樣需要法律的調控和滲透。
其次,除了經濟效益,效率、平等、正義、交易安全、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都是公司治理的目標。傳統的公司治理偏向于內部治理,即通過法人治理實施的活動,法人治理的核心是公司內部的公司治理機構及其權力分布,常見的公司治理機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執行機構,監事會等。通過這一系列機構的設置,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責,利關系。隨著發展,公司已經不僅僅涉及投資者(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是越來越多地與社會的其他主體關聯起來。股東與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問題只是諸多利益相關者沖突中的一種,公司內部治理也僅僅維護了股東,并且主要是大股東的利益,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小股東,職工,債權人等照顧得不夠。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顛覆了股東至上主義的前提,認為公司不僅僅是由股東所有,其他對公司做出特殊投資的相關主體也應該從公司得到回報。公司治理的功能應是獲得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而保證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都能利益最大化。在這套機制中,傳統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之間需要制衡,但不是為了利益平衡而制衡,最終的目的應是獲得科學的決策方式和途徑,能使公司有效運行,各方公司參與人的利益得到維護和滿足。實踐中如何將這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變為可以落地的制度,可以從立法層面設計。法律不僅能設計股東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互相制衡的機制,還能設計相關利益者的保護機制,通過賦予相關方權利和義務來實現制衡。
三、我國公司治理法律層面的缺陷
1.信息披露制度不夠透明。雖然在《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對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規定,但整體看來這些原則性的規定很難適應公司治理的需要。一方面,這些規定散落在各個條文之中、缺乏系統性,并且深度不夠,甚至在很多地方存在盲點與矛盾之處。另一方面,懲戒機制的規定原則性太強,不易操作,實際處罰力度不夠,違法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重新包裝,就能再次進入市場。如果對公司整個治理過程有信息披露機制,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此種現象。
2.公司內部法律治理制度需要創新。我國《公司法》對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權利的規定都是采用列舉式,董事會對公司的部分管理事項需要通過股東會批準才能執行。但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和股權日益分散,公司的管理權逐步下移至董事會乃至管理層,難免出現委托代理問題。股東會開會及議事規則復雜,導致《公司法》中設計的股東大會、監事會對董事會及管理層的制衡難以及時實現。最后,在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制衡方面缺乏有效的規定,很多大公司股權過于集中,《公司法》的規定沒有很好地防止大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導致很多小股東很難參與公司的內部管理。
3.對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法律地位定位不明確。雖然現在已比較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但長久以來在公司利益相關者責任的法律規制上仍然沒有質的突破,利益相關人究竟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發揮好治理者的作用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公司在繳納稅務時有強大的公權力進行監督與介入,但涉及職工權益與債權人的利益時、包括公共環境等,相關規定操作起來非常復雜,程序效率低。就經濟學界來說,“在認為中國公司治理是否應當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指導的觀點中,并沒有完全解決公司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介入公司治理的途徑或制度安排問題。④”
四、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對策
1.建立完善透明的信息公開制度。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響著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⑤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公開透明程度應該更高。只有將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更好地公開,才能促進公司在陽光下運行。這就要求我們在《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進一步具體規定信息披露的細節。有學者認為,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經營管理者(經理層)向董事會進行信息披露;二是董事會向股東會進行信息披露或說明責任;三是公司向社會各利害相關者進行信息披露。⑥
此外,應多借鑒世界各國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上的經驗,將其中適合本土實際的法律規范移植到我國法律中。
2.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制衡機制。公司治理主要由內外部環境構成,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是內部環境的重要參與者。在資本多數決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存在大股東武斷決定公司事務,小股東發言權太弱的問題。這就需要實現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制衡,讓更多的小股東真正參與到公司治理與經營。為此,筆者建議首先要進一步強調股東平等的原則,原有的一股一權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真正的實質平等。《公司法》中應同時體現追求實質平等與形式平等的條款。其次,應規定大股東對小股東承擔更為嚴厲的民事責任,加強其濫用表決權損害小股東利益時的懲罰力度。再次,還可將社會公眾股股東表決的機制合理引入,同時建立有利害關系股東的表決權排除制度。另外,關于監事會方面的制度完善,筆者建議從財務,職權設置方面進行改善,保障監事會的獨立性,同時強調監事任職的專業性并加強監事會的問責性。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權責利的分配安排,充分體現頂層設計的智慧。為了促進我國公司這一現代企業制度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興盛,我國立法者需要在關于公司治理的法律體系中充分體現權利制衡原則,通過具體有效的制度規范,使公司在法律的框架下實現良好治理。
注釋:
①柯林·梅耶.市場經濟和過渡經濟的企業治理機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4月.
②斯雷佛,維什尼.《公司治理評述》.
③沈羽翯.《公司治理的立法比較及我國公司治理的完善》.2007年.
④徐曉松.論資本監管與公司治理.載政法論壇,2003年8月,第87頁.
⑤李維安等.《中國公司治理原則與國際比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12月,第97頁.
⑥張文聞.《我國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創新》.2004年6月.
參考文獻:
[1][美]漢密爾頓.《公司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M].2001年.
[2]梅慎實.《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規范運作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
[3]沈宗靈.《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于群.《公司治理的法哲學分析》[M].2002年.
[5]張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