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軍
【摘要】目前在實施課程改革進程中,語文教學存在著表面自主、張揚人文、盲目綜合、完美預設等現象值得引起關注和思考。為實現高效課堂,在教學中要多點凸現主體,少點個人張揚;多點基礎訓練,少點虛幻人文;多點文本解讀,少點綜合實踐;多點動態生成,少點完美預設。
【關鍵詞】課堂教學現象分析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教育工作者增強了改革的信心。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異彩紛呈的背后,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否真正實現了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是語文教學的浮躁與迷失——課堂變熱鬧了,語文味兒卻變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卻缺失了;綜合課變多了,學科性卻丟棄了。以下幾種現象值得引起關注與思考。
一、 主要現象
(一) 表面自主
在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中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應該是主導,然而我們教師往往處理不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
案例:有位老師上《凡卡》一課,上課伊始老師激情導入之后,就讓學生找出描寫凡卡心理活動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學生怎么也讀不出那種感覺,于是老師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就是凡卡心情會怎樣?”問題一提出,課堂半晌沒有聲音,教師又補充一句“這樣假設是有些為難大家”,看到學生仍沒有反應,老師便讓學生表演凡卡挨打、挨罵、挨餓的情景,學生滑稽的表演又引得哄堂大笑。無奈之下,教師范讀,于是學生牽強的跟著老師“痛苦”地讀完了句子。這樣的教學,學生完全處于教師的情感霸權之下,談何學生的主體地位。談何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談何學生的個性發展呢?
(二) 弘揚人文
有些教師為了把學生引上感動者的角色,以犧牲工具性為代價的所謂張揚人文性。表現出來的現象是:語言文字學的淺,思想內容挖的深。
案例:有位教師在教《用心靈去傾聽》一課,上課伊始,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述關愛和激勵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曾受到別人關愛的事情。接著感知課文,找出“老婦人的哪些行為深深地打動了你?”然后一節課就在教師激情的引讀下,朗讀技巧的指導下,學生的有感情朗讀下學習了全文。看了這樣的課文處理,除了看到教師激情進行人文熏陶外,看不出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看不出學生讀了文本有何感受,更看不出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三) 完美預設
一些公開課,觀摩課教師準備充分,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完美的預設。有些課,本來有兩課時完成,為了追求完整安排一課時。容量太大,課件太多,教師課堂上只好連珠炮式地講話,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急匆匆地對答,掃描式地看,沒有默默地讀書,沒有細細地品味,沒有靜靜地思考。很多教師在這個動態生成的課堂,為了完成自己完美的預設,按部就班,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這種只求形式,不求實效的課堂架空了語文的文本,失去了人文內涵,導致語文素養步履維艱。
二、 采取策略
(一) 多點凸現主體,少點個人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等權利。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課堂是師生生命活動的舞臺。如上述說的《用心靈去傾聽》,人文底蘊其實不是張揚出來的,而是在舉手投足之間,行云流水的談話中表現出來的。不論何種文本,不顧學生閱讀體驗,只顧自己的張揚,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培養不出來的,只有在師生充分感悟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師生共同參與中,水到渠成地體現語文知識的教育。
(二) 多點基礎訓練,少點虛幻人文
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不是藝術課,也不是文學課。在構建語文教學框架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語文知識系統,不是人文精神系統。語文教師光靠“人文熏陶”,顯然熏不出語文能力來。同樣語文知識也不是張揚出來的。而應在師生充分感悟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在師生共同參與中自然流露出來的。語文是母語學習的過程,是一門非常基礎的學科,不少專家都對語文教學偏向人文性一邊提出過批評:“重人文輕工具,重實踐輕知識,重感悟輕訓練,重文學輕文章。”語文教學一定要突出語言學習、語言訓練。在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精妙,在培養語感、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上下工夫,這些抓好了,人文性自然就體現出來了。
(三) 多點動態生成,少點完美預設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預先做出周密的安排。教師首先要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設定三維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洞察學生的動態生成,并努力創造條件促使其向提高語文素養的方向轉化。新課程理念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而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不能完全依據預設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要善于從學生的質疑問難和獨特體驗中發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要,并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