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力群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今中國的新發展。中國經濟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要通過經濟學研究的現代化、建立新的理論范式、解釋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來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07-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今中國的新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方法。解決中國當今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中國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經驗,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經濟實踐,也不為任何西方經濟學理論所解釋和預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同時,中國的實踐也在不斷豐富、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大廈。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方法論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中國革命歷史階段,毛澤東同志正是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創立了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并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貢獻中,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和關于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等,從理論淵源來看,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脈相承,特別是對《資本論》為核心的科學體系的承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源于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論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論斷。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允許民營經濟發展、開辦股票市場等,都是在這一理論突破之下發展起來的,也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中國特色則表明在中國搞經濟建設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考慮中國的歷史、人文、人口資源等要素,探索適合自身發展之路。在這方面,我們探索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發揮作用的有效互補機制,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科學地定位和發揮國有企業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等,這些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運作形式,都是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基礎上的創造。
2.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提供了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土壤。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證明了中國經濟的成功,這里面隱含的理論含義是豐富和深刻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驗證和完善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素材。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在經濟建設方面,既拋棄了蘇聯及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完全集中計劃經濟的體制,也沒有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踏出了一條道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則的同時,推進漸進式改革,推動中國走上了一條舉世矚目的高速發展之路。總結這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本本化。馬克思《資本論》出現的時代是18世紀中葉,與今天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環境有天壤之別。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建立了關于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及滅亡的歷史趨勢的理論體系。盡管涉及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但對社會主義到底應該怎樣建設,《資本論》并沒有明確提及。因此,依據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而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就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可供總結的豐富素材和理論創新的沃土。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排除利用人類一切的優秀成果。對各種經濟學理論的批判、吸收或借鑒,并不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本意。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在吸收當時各種經濟思想基礎上加以發展并自成體系的。建立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我們也應該吸收一切可以為我所用的人類思想精華,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態度。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引進并吸收了大量的關于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思維觀念。特別是對市場經濟建設的認識,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實踐,一些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運行特點的研究、對人的行為心理假設等,西方經濟學家在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文獻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見和適用于市場經濟的普遍的規律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沒有必要排斥和否認。中國在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引進消化吸收中,也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
二、從與西方經濟學比較中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面臨的問題
這里不是為了比較優劣,而是為了吸收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方法、理論解釋和淵源體系的完備性方面,對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1.數量分析方法的應用。西方經濟學無論規范和實證之分,都注重數學演繹和計量分析。這與中國政治經濟學更多地進行邏輯思辨所呈現的經濟學語言表述和展示具有很大差異。西方經濟學的這種表述體系,不僅已成為國際上經濟學研究的“慣例”,而且,這種規范的體系,本身也透著科學的嚴謹性和實證的考量,使經濟學看起來更像一門“科學”。同時,運用事實和數據、運用數學模型方法的推導,本身也使經濟學更加貼近經濟現實,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成為一門“經世濟用”之學。此外,從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展現來看,即使不考慮分析方法的比較問題,僅從在國際上要發出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聲音角度,也需要加強應用國際通用的經濟學研究和語言表述方法。
2.立論基點。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點主要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這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但必須要清楚,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所堅持的立論基點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中的“只言片語”,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所形成的整體的、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如果僅僅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中的分散在各處的某一句或幾句話中去找出處,引申自己的觀點,并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來應用于中國的實際,顯然是違背馬克思的初衷的。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與今天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還僅僅是從原著出發是否能夠解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現代經濟學研究有文獻綜述和清晰的理論脈絡要求,但不是要機械地引用100多年前著作中的某幾句話或某些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成立的命題,而是要結合不斷變化的實際,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繼承并發展出能夠映照和指導現實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因此,關鍵還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現實中加以具體化運用。
3.多流派的思想碰撞。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定義是,經濟學是讓人們理解經濟如何運轉并幫助社會達到它自己選擇目標的學問。在此前提下,不同的理論目標將指向不同的路徑和政策選擇,從而產生眾多的經濟思想流派。他們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發揮作用并在經濟學理論大廈中占據一角。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同時,也發展了多種觀察經濟問題的視角。但中國經濟學研究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經濟學研究思想體系的割裂。即存在兩種并行而交融較少的經濟學研究體系:一種是主要以西方經濟學體系來開展研究,在實際中就是運用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文獻資料、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問題;另一種則是傳統的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出發點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從發展的觀點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擺脫從經典作家的論述中尋章摘句的慣性,真正以歷史的、辯證的、兼容的觀點來發展和建構自身獨有的理論體系。
三、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1.推進現代化、國際公認語言的經濟學論述體系。就是要用數學化、模型化和實證的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行闡釋。事實上,馬克思的《資本論》并不排除數學的運用,其中關于剩余價值、地租等的表述都有數學計算的影子。推進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現代表述,既要對馬克思經典原著進行數學化解讀、剖析和架構,更要以此為基礎,通過從基本理論出發引申、推導新的理論,解釋和分析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指導新發展。
2.建構新的理論分析范式。在重建馬克思主義經濟體系的努力中,有學者從社會化大生產中廣泛存在的“分工”出發,建立“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分析范式等,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架構進行了演繹和創新;有學者立足于經濟學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這一基本出發點,創建“人本經濟學”研究體系;還有學者從生產力概念出發,建立研究生產力及其運動規律的生產力經濟學分支學科等,都是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中國實踐融合的探索,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發展和創新的一部分。實際上,無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思想中,都越來越關注人的需要。我國政治經濟學認為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是把人的需要放到重要位置。而西方經濟學也強調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問題,其基礎也是個人的需要被滿足的程度。這方面的共同點為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吸收融合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礎和創新的方向。
3.瞄準解決中國實際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矛盾需要解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危機傳導波及面廣,貨幣超發的后遺癥現已經波及每一個國家,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問題已經來臨。而中國發展正進入新舊動力轉換的新階段,如何處理全球經濟緊縮的不利影響問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問題、人口和新城鎮化、資源環境問題等等,為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中許多都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沒有預測到的。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也將推動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真正走向國際化,獲得與中國經濟在世界上一致的地位。
參考文獻:
[1]Stanly L.Brue,等.經濟思想史(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周紹東,等.分工與創新:發展經濟學的馬克思主義復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3]常修澤.論人本型經濟結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5).
[4]邱海平.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缺陷與出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