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摘 要:文章通過對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博物館進行調查,了解了長陽博物館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包括編制少、專業人員匱乏、文物保護措施滯后、政府重視不夠,財力投入不足、宣傳教育功能缺失等問題,并以長陽博物館為個案,反觀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出在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發展過程中,只有擴大人員編制、引進專業人員、廣納各路資源、改善博物館設備條件加大宣傳,民族地區的博物館才能走得更遠。
關鍵詞:民族地區;博物館;困境探究
中圖分類號:G26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40-03
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眾多,文化多元,在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作為一個民族記憶的民族民俗文物正在快速消亡,在民族地區建立民族博物館能夠及時地搶救、征集、保護民族民俗文物,在很大程度上還能加強本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記憶的建構,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傳承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在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重重,如何解決這一困難,地方政府和學術界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嘗試和探討。
一、概況
(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概況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鄂西南山區、清江流域中下游,是一個集老、少、山、窮、于一體的民族自治地區。“全縣共42萬人,其中土家族約占51%,其余的民族還有漢族、苗族、滿族、蒙古族、侗族、壯族等23個民族,”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多民族散居雜居的民族地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長江流域遠古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長陽人”在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在此繁衍生息;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全縣境內已遍布原始人群的足跡;大約4 000年前,土家族的先祖巴人廩君浮舟西征,創造了著名的巴國文明;西漢時期,在此設縣,唐朝時正式定名為長陽縣,新中國成立后,以1984由國務院批準設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二)長陽博物館概況
長陽博物館是長陽文化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隸屬縣文體局。下屬單位包括長陽博物館、巴人博物館、彭秋潭紀念館、香爐石遺址博物館。是集收藏、研究、展覽于一體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博物館主體大樓于1993年竣工,大樓主體外觀突出民族特色和仿古風格,分為庫藏區、展示區、辦公區,展廳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博物館的藏品總計大約10 000余件,經文物部門鑒定,一、二、三級文物總共127件。其中以編鐘、■于等近百件青銅文物及一批早期的巴文化遺物和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為主,構成了長陽博物館的館藏特色,其中,以青銅云雷紋豬形磬最著名。從博物館成立以來,在歷屆博物館人員的工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布置了多個不同的展覽,包括《湖北清江流域考古出土文物暨館藏文物展》《文化長陽——長陽文化事業發展成果展》《巴人之源展》《彭秋潭紀念展》等;長陽博物館在保護和發展本地區的特有文化、促進本地區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問題探究
因為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因素,大部分民族聚居區普遍屬于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邊緣區域,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地區,卻在民族文化及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方面意識相對薄弱。在民族地區建立博物館,對于收集收藏保護研究民族文物、傳承民族地區優秀文化和宣傳國家民族政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民族地區建設博物館的過程中,卻困難重重。以長陽博物館為例,它作為傳統意義的博物館,在守護當地的傳統記憶、特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卻不被當地人重視,其主要面臨的困難有以下幾點。
(一)編制少,專業人員匱乏
從博物館員工那里了解到,長陽博物館下設有長陽博物館、巴人博物館、彭秋潭紀念館、香爐石遺址博物館四個館。機構設置中包括文物保護部、陳列展覽部、辦公室和安全保衛部4個職能部門。在人員構成上,整個博物館只有14名正式員工,其中,館長還是文體局副局長和非遺中心成員,身兼數職,所以精力比較分散,且除館長具有本科歷史學學歷外,有兩名員工是當兵退役轉正,其余的都是專科畢業招考進來的。在所有的博物館工作人員中,沒有一個有考古文博相關專業的學習經歷,而且專業技術人員匱乏,這就給博物館日常工作開展帶來了困難。當有重大項目時,只能從外界聘請博物館專業方面的技術人員,加大了博物館的經費支出,制約了博物館的發展,這也是我國民族地區博物館建設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
(二)文物眾多,但保護措施滯后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靈魂,文物則是文化的載體。文物的多寡和文物價值的等級直接決定著博物館的地位和等級,對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長陽博物館中,各類藏品最多的時候達到1萬多件,但在龐大的藏品基數中,只有2件國家一級文物,29件國家二級文物,97件國家三級文物,國家級的文物占總文物數量比不到2%。占館藏文物多數的是民族民俗文物,這批民族民俗文物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定級的標準出臺,工作人員對于民族民俗文物的價值認識不到位,保護措施也不足。且因為展廳的面積有限,在廳陳列的文物只有2 000余件,大部分藏品放在庫房中,南方濕度較大,庫房里面沒有恒溫恒濕機,也沒有專門保護土家族民族服飾、金屬文物、木制品等的文物柜,多數藏品直接放在陳列架子上,更有的藏品直接放在地板上,多數藏品面臨著被二次破壞的危險。此外,各個博物館在文物進庫、文物上架、出庫等程序中標準不同,四個博物館有四套標準,庫房管理條件滯后、文物檔案管理標準不利于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
(三)政府重視力度不夠,財力投入嚴重不足
在我國,博物館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國家財政撥款、社會人員捐贈、博物館自己籌集三種主要途徑,我國公立博物館經費主要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在調查中,我們從館長那里得知,國家每年撥給長陽博物館的活動經費在50萬元上下,而長陽博物館系統下設四個博物館,平均一個館15萬元不到。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說,只能勉強維持水、電、辦公等正常運行,不可能再額外經費開展其他的文物征集、修復、保護、展覽、研究等工作。除了正常活動撥款外,專項陳列資金撥款同樣缺乏,博物館每年都有很多好的陳列設想,并且每年都會向上級部門申請博物館專題展覽的專項資金,但基本上都是3到5年左右才會有一次專項資金撥款。因為資金的匱乏,博物館的陳列內容多年來得不到更新,簡單乏味、缺少創新,使人們缺乏參觀博物館的欲望。
(四)宣傳和教育功能缺失
“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1]45-47教育功能作為博物館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博物館不僅教育的對象具有廣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識內容也具有多樣性。”[2]長陽博物館雖然和本地旅游業強勢結合,但在宣傳方面同樣做得不到位。博物館采取的主要宣傳手段是粘貼海報,而且還要遇到當地的一些特殊節日及館內有新展或有大型旅游團來參觀時才粘貼,其海報宣傳范圍和力度很小。同時,從當地居民那里了解到,博物館平常很少做宣傳,部分居民甚至不知道本地區還有個長陽博物館更不會知道里面的展覽內容。宣傳工作不到位,直接制約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近幾年來,長陽地區依靠清江旅游景點的發展,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博物館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縮影,加上免費開放,就成為旅游團的首選之地。這對滿足游客的一些需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就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來講,尤其是對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缺失嚴重。博物館與地方經濟利益掛鉤誠然重要,但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本民族人士這種活載體如若出現斷裂,那博物館存在的現實意義則大打折扣,原來應有的職能也會大大缺失。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我國,民族地區雖然擁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卻因為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這些地區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沒能得到很好的搶救、搜集、保護、傳承和開發。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民俗文物文化的重要機構,在我國很多民族地區還尚未建立健全。如何能針對民族地區博物館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從而使工作正常運轉起來,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針對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博物館在建設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民族地區自身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增加編制,廣納專業人才
長陽博物館現有編制14人,只有館長一人為歷史本科畢業,但其他均為非專業人員,因而在開展博物館日常工作中常有存在不規范作業的現象。鑒于此,博物館應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人員編制,考核引進博物館、歷史、考古、民族文物方面的專業人才,以便按博物館的規章制度進行征集、文物登記、出入庫、保管、修復、展陳等工作。例如,按照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登記標準,文物建檔登記時要求把藏品的登記號、時代、名稱、藏品來源、藏品數量、藏品現狀、入庫憑證、提用憑證等全部反映在藏品登記檔案中;又如在藏品的保管修復過程中,不同質地的文物,對保管修復的要求完全不同。這些工作都需要博物館方面的專業人員,只有有編制的人員地不斷增加,才能更好地解決博物館各個方面的問題。
(二)積極爭取專項設備經費,改善館藏環境
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對設備設施有著嚴格的要求,民族地區的博物館例如皮制品、木制品、瓷器、紡織品、民族民俗文物,對博物館的設備環境要求更高,尤其是防火設備設施、恒溫恒濕機是必需的。在長陽當地土家族跳喪時用的服飾和工具,在博物館保存的過程中,要求博物館環境的恒溫恒濕;農業合作社時期的薅草鑼鼓留下來的樂器,則要求保存環境的恒溫干燥。所以設備設施的購置對于博物館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博物館應不斷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問題,闡明民族文物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保護民族文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積極爭取政府對博物館基礎設備設施的資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善館藏環境。在長陽博物館中,博物館基本設施中的火警報警系統、恒溫恒濕機、樟木箱、文物柜都尚未配備完整,這將不利于博物館文物的儲藏保護。長陽博物館爭取到經費之后,應立即購置以上物品,使博物館館藏文物處于安全環境之中。
(三)廣納各類資源,強化社會關注
藏品的征集、各類展覽的舉辦和博物館的宣傳教育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投入,那么,在地方財政困難的情況之下,民族地區博物館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第一要靠民族地區博物館自身的不斷努力,從多種途徑爭取到博物館專項經費。例如,組織本館專業人員撰寫專題展覽的項目申請,向國家和省市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級提出申請,用項目經費就某一方面做系統而詳細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并將這一方面以研究成果的方式給予展覽展出。第二要靠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建立起國家、社會、個人乃至等多層次的資金資源吸納機制。第三是博物館自身宣傳,博物館可以舉辦一些與本地區本民族文化相關的圖片展,吸引更多觀眾,促使地方政府重視博物館的建設,并加大資金投入。長陽博物館在建設的過程中,要積極運用好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的資源,吸納各方的有利因素為博物館的建設服務,才能有效促地進民族地區博物館的建設發展。
(四)加大宣傳力度,讓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傳承文化的主力軍
在民族地區中,民族民俗文物是博物館藏品的核心。長陽博物館中最具代表性的屬于“長陽人”化石和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文物,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對其的研究和宣傳。同時,長陽擁有23個少數民族,也應充分注重當地少數民族的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研究和保護,特別是以土家族為特色的薅草鑼鼓、巴山舞等一批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文物。此外博物館工作人員應該積極跟當地教育局聯系,定期組織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學生參觀博物館,并聘請土家族中民族民俗知識豐富的老人給予講解,使學生認識到土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教育基地,讓更多的本地人了解博物館和自己的關系,了解博物館建設的使命,從而使當地居民成為博物館最大的受眾群體,使長陽地區的博物館更好地展示當地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彰顯當地的文化底蘊。
四、結語
長陽博物館只是我國民族地區眾多博物館建設的一個縮影。在長陽博物館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博物館人員編制不足、專業人員缺乏、政府專項資金投入較少、藏品征集保管、研究宣傳等方面的問題,也是我國其他民族地區在建設博物館時普遍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政府方面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和博物館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增加民族地區博物館的必要編制;博物館自身應該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更好地發掘當地的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加大宣傳,積極吸納各方面的資源,讓當地居民參與到當地博物館的建設中來,使民族地區的博物館成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載體,成為民族文化宣傳教育的基地,成為促進本民族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宋兆麟.民族文物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11).
[3]蘇東海.中國博物館與無形遺產[J].中國博物館,2002(4).
[4]陳丕顯.長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5]中國民族博物館編.論民族博物館建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