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立足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著眼于技術革命帶來的新興媒介形態對傳播形式的影響,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以及移動終端迅速崛起和三網融合等發展趨勢對社會的推動而產生的全新專業。作為應時而生、實操性極強的專業,參與式教學模式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方法探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與新媒體;參與式教學
一、參與式教學的應用優勢
(一)提升學生參與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和地點,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基礎、需求、進度以及學習風格,從而影響一些學習者的興趣和積極性。“參與”的概念大約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在其后20年間逐漸發展成具有實踐意義的“參與式方法”。弗洛姆在研究組織行為學時曾經提出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 每一個人都是決策者, 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與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不同,參與式教學強調的恰恰是一種過程性激奮,它打破了常規的課堂設置,為學生提供參與渠道,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調動每一位學習者參與各個環節,并積極思考,使學習者達到主動與別人合作、交流、分享的目的,從而在整個參與過程中獲得提升。
(二)體現學生差異性
古人云,因材施教。參與式教學正是基于對學生差異性的考量而提出的綜合性教學理論。由于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從而能有效地考查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在全國招生的大背景下,學生來自不同的生源地,不僅具有地域差異,還具有民族差異、性格差異、成長背景差異、知識儲備差異、興趣差異等。通過參與式教學的實施,可以精確地捕捉到學生的差異性,并引導學生正視個體差異,找到屬于自己的興奮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保證教學開放性
參與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教材開展學習,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或意愿進行分組,鼓勵學生互相交流,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不僅在教學理念上采取開放式,教學過程也是開放式的。變傳授為啟迪,變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溝通能力。
(四)支持考核多樣性
參與式教學本身是一個過程,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保證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的培養目標得以實現。因此,多樣性的考核方式能夠體現成果的階段性和參與的過程性,體現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變化。而且,學生的自我評估、相互評估,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測也會因為多樣性的考核方式而更為客觀。
(五)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的針對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內解決的問題往往都是備課中預見到的常見問題,而學生中存在的個性化問題就被忽略了,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不利于教師隨機應變與解決各類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不僅關注對學習者和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更是對學習資源進行開發與設計,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有效的溝通機制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外部信息資源和智力支持。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中的“參與式”特色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要保證他們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學生每天的生活都與新媒體息息相關,參與式教學能夠淡化課堂學習與生活應用的界線,能夠強化學生線上、線下的雙重體驗,在參與中鼓勵學生的思想碰撞,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培養杰出的網絡與新媒體應用創新性人才提供保證。
首先,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當前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多是忠實的新媒體用戶,對互聯網認知較清楚,因此可以通過座談、辯論等形式,交流已有觀點和經驗。而當學生面對缺乏體驗或理解的專業知識時,可以在全媒體實驗室內觀察、感知網絡與新媒體產品生成的場域,并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角色扮演、情景重現、案例模擬等活動,從而逐漸進入深度學習,完成由單純的用戶到準專業人士的角色轉換。
其次,在高等教育層面,實施參與式教學所面對的基本都是成年人,相對于較低年齡層的學生而言,更容易組織教學。而且,作為新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相對較少。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自2012年招生以來,除第一屆學生為17人,2013屆為32人,2014屆為29人,2015屆為28人,每屆人數基本都保持在30左右。在一定人數范圍內開展參與式教學,不僅可以使教師合理地設計教學環節,并能保證各教學環節的有效實施。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又可以保證學生得到相對公平的參與機會,提升他們的參與度,使他們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達成教學目標。
最后,參與式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嚴謹的教學設計,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尤其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前沿性、挑戰性、開放性,才能夠使參與者保持新鮮感,并積極參與進去。由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新專業,教師以中文與新聞專業居多,而且在新媒體用戶體驗上又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開展參與式教學的過程又可被視為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參與效果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完善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
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參與式教學實施的階段性成果
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黑龍江工程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致力于培養能掌握網絡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理論知識,能夠掌握相關實踐技能,能熟練運用網絡與新媒體進行信息采寫、策劃、傳播,兼具新媒體組織運營和管理能力,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傳媒人才。正是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實施了參與式教學,并取得相應的階段性成果。
(一)參與性教學成果作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通過參與性教學的實施,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最開始對于本專業的一無所知,到逐漸了解,再到能獨立或者合作完成任務。這樣的一種轉變,為我們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據此,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修改了面對新生的專業導論課的授課方式,設計了新媒體與傳播、新媒體與文化、新媒體與消費、新媒體技術應用、新媒體與商業等若干板塊,為引導新生認識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點,從而為他更好地完成自我規劃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參與式教學助力于學生成果的轉化應用
通過實施參與式教學,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將教學成果轉化應用。如2012級學生就是從教學活動中汲取靈感,提出“以公器做公益”的主張,成立了黑龍江省第一家新媒體公益團隊——“北極光”,成功申請2014年黑龍江省希望鑫達星光項目,并利用新媒體發動全社會幫助“面爸”,挽救了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少年龍龍的生命,最終獲得鑫達“最佳公益領袖”“最佳星光公益團隊”等獎項。2013級學生則以參與式教學實驗課程《新媒體內容產品策劃》中的作業參加競賽。其中,馮秋平、陳東、余謙拍攝的作品《RIO青春派》獲得“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優秀獎,而劉維磊、李宏博、程博文共同制作的DV《冰雪舞動青春》則獲得2014年度黑龍江省“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DV大賽三等獎。
(三) 參與式教學豐富于教師的教學經驗
為了更好地開展參與式教學,整個項目團隊根據課程需要展開精心設計,在課堂之內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如討論、辯論、模擬教學、案例分析、活動教學等。教師的科學設計和有效提問保證了參與式教學效果,此外,根據參與式教學的實際應用成果反饋,結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技術優勢,項目團隊中的教師在線上平臺開展微課、慕課的設計與實施,由教學轉化而來的教師實驗性成果不僅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且先后在相應的比賽中獲獎。其中,筆者作為參與式教學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先后獲得校級微課比賽二等獎,省級微課比賽二等獎;課題組成員程曉皎獲得校級微課比賽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比賽二等獎。
綜上,通過參與式教學的研究與應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培養模式,總結了一套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參與,為學生創新思想、改變觀念、改善心態提供了前提;為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強化理論理解、豐富信息吸納提供了方法。使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學更關注學生的主動建構,鼓勵學生完成自我設計、自我評估,合理利用原有經驗,自主生成新的經驗,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為應用型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