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
摘 要:“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學科教師不應故步自封,對新興事物望而生畏。對于新的教學手段,應該大膽結合多年的教學進行嘗試和應用,利用“微課”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利用微課促進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微課”本身特點適用于各學科,特別是小學語文,討論微課在學生學習階段起到的作用,為小學語文教師合理使用微課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教學
當今的時代被稱為“微時代”。在“微時代”的大環境下,如何讓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能不能讓學生利用零碎的時間快速學習知識,獲取能力?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基于這些問題和想法,“微課”應運而生。
所在近年的微課熱潮中,有很多教師把“微課”引入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自主、高效、生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微課能發揮不同的作用,對學生產生不同的促進作用,使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聯系更加緊密,使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更加自主和開放,讓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先進、更面向未來。
一、課前引領解惑
一節新授課,學生初次接觸,他們對新的課文肯定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小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并不強。此時教師若能夠針對這節課的知識點精心制作一節微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學習新知、掌握基本的語文思想鋪好道路。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二課《桂林山水》,在課文的重點段是第二、三自然段中“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課文中三個“啊”字,傳神的表現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可是怎么樣教學生在朗誦時突出這個特點,成為不少教師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了解“啊”前面所搭配的字的不同,讀音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我設計了以《“啊”的變調》為題的微課,從《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中的三個帶有“啊”的句子著手,講解分析“啊”這個字前面搭配不同的音節,讀音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這節微課我是專門把它放在《桂林山水》的課前預習環節,指導讓學生在家里自學觀看,事后教學發現這種新的教學比以往的效果更加理想。
一節好的微課設計可以讓教師“偷懶”,省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減少了不少的繁雜講解,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空間。
二、課中學會自主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師應認清這一新課程理念,不能為突出自己的作用而“占”著課堂。微課通過改變教學模式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可以“俯視”課堂,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向,把握自己的學習進度。比如,如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月光曲描寫的很美,如果單純依靠教師運用語言的魅力將這種富有意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講解出來還不夠,還是無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這種意境美。可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一個微課,用視頻的形式再配合教師生動的講解,就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的靈性被激發,這樣就容易開啟學習之門。
讓學生在課外觀看微課視頻,教師在課內進行效果的檢驗。微課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拓寬了學習,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課后鞏固升華
微課資源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有效學習資源。在學生中推廣微課這種舉措應當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有利的方式,也是適合未來的一種科技化學習方式。而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課后學習微課,可以補充自己在課堂上的遺漏或遺忘的知識點,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大大縮短學困生和學優生之間的差距。
而對于已經掌握了課堂知識的學生來說,課后使用的微課必須有一定的深化、拓展,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夠在多維性、靈活性、創新性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我制作微課《不可抹去的歷史——鴉片戰爭》,首先設置一系列關于鴉片戰爭的圖片,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在清朝會挨打?”學生會結合自己平時所學所看來交流,接下來讓學生“對于那一段屈辱的歷史,你們還了解多少?”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查找現代社會中國取得的成就,并記錄下來。有條件的學生也可以制作微課進行匯報。這種設計課內外結合,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增強學生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提升了語文課堂的魅力。
“微課”學習模式致力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實踐多思的能力,滿足學生全面成長需要。微課雖然“微”,但不“小”,微課作用很大,意義非凡。對于現如今的快節奏社會環境,微課看似很小很慢,實則穩步推進、聚沙成塔。可以說,“微課”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將成為社會未來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朱英實.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閱讀),2015(12).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