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屏


摘 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足以點明課堂導入的重要性。正確巧妙的課堂引入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能主動調動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積極性,能指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課序之中,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主要通過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展開高效精彩課堂的數學導入,提出無聲導入、模具導入、操作導入、舊知遷移和訂正導入五種導入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讓他們的“心”隨課而動。
關鍵詞:數學課堂;導入;藝術
一、無聲導入
有聲,是智慧的表達,是才華的展示;無聲,是默默地閱讀,是靜靜地思考。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說過:“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里講的語言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
例如,“折扣”這一堂課數據處理比較多,計算繁。采用講解式傳統教學授課,學生反饋學習起來乏味無趣。有一次上課,我一走進教室就做了一個靜聲的動作。有學生反應快的馬上“正襟危坐”不出聲了,也有幾個在碎碎念的,但在過完1分鐘后我還沒有講話,也安安靜靜的注視著我了。這堂課沒有叫“上課、起立”。我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著:
四折是4/10,改寫成百分數是40%,改寫成小數是0.4;
六五折是65/100;改寫成百分數是65%,改寫成小數是0.65;
七折是( );改寫成百分數是( ),改寫成小數是( );
八八折是( );改寫成百分數是( ),改寫成小數是( );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填空。
然后,我開始巡視。我發現每個孩子他都在認真思考,并且謹慎答題。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將折扣、分數、百分數、小數轉換的知識點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課后也反映他們對該知識的記憶也較長久。后來我反思,無聲的導入使他們產生了緊張感,而打破傳統的有聲教學又使他們新鮮,同時大腦的活躍產生了他們對知識的
可望。
二、模具導入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有無窮無盡的好奇。這也是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是探求新事物、發現新問題的源泉。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生將接觸立體幾何,由于概念抽象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往往感到入手難,缺乏學習興趣。通過模具引入可以點燃學生心中學習興趣這把動力之火。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組合教學模具以及生活實物模型,如文具盒、牙膏盒等進行導入。教師問:像這樣的形狀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學生回答。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摸一摸、拆一拆等方法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活動。
在小學階段,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過程中需要實際模型去幫助他們建立、感知空間特征,獲取概念。而通過生活實物模型又可以使學生明白立體幾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知識時產生的思維定式消極影響,增強學習的信心。所以,在空間幾何教學中利用模具導入新課,是不二之選。
三、操作導入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自主欲強烈、又好動,數學課堂設計操作練習,恰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能夠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動腦思考探索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鴿巢問題”時,上課開始,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動手放一放:把4支鉛筆放進3個筆筒中,可以怎么放,有哪些情況?要求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做記錄。(教師把分的情況列成表格如下)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鉛筆。由此引入課題,這樣的操作導入自然適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舊知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系統緊密、邏輯性強。在我們的教材編排設計中就巧妙地運用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因而我們就可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為學生快速融入新知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圓環面積公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練習,從10噸大米中運走8噸,還剩多少噸大米?學生很快地運用減法來進行計算結果。然后教師拿出一個圓形紙片教具,告訴學生現在這個圓的半徑是R,請學生計算它的面積,即πR2。現在依圓心剪一個半徑為r的小圓,則小圓的面積是πr2。最后設問剩下的圖形面積是多少呢?計算結果是π(R2-r2)也就是圓環的面積公式。
五、訂正導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為小學生具有自尊心強、不服輸的特征。而訂正錯誤對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改進具有調節功能,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所以,結合以上兩點巧妙地運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例如,在復習課上,我們可以把學生易錯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后進行訂正。
學生計算方法: 訂正:
=1020
通過這樣的方法他們會進行自我對比和反思。而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正確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糾正錯誤認識的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還可以通過競賽、新舊知識的對比、開門見山、游戲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形式創設情境,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主動性強,為新知識的學習創設了優越的條件,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玉仲.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導入藝術[J].學周刊,2012(4).
[2]楊小燕.小學數學課堂導入藝術探討[J].考試周刊,2015(10).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