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運華 譚方亮
廣東仲元中學創辦于1934年,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鄧仲元所創辦的一所紀念中學。八十年來,仲元中學以其悠久的辦學歷史,執著的創業精神,卓著的辦學成績,屢獲社會稱頌。近年來,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歷史、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創建了“君子之風”德育課程體系,將仲元精華、儒學精髓、時代精神三者融為一爐。它和學校“養浩然之氣,揚君子之風”的辦學理念一脈相承,是學校“德、毅、博、健”校訓的核心價值反映,體現著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目標和辦學策略,以濃郁的文化氛圍、理性的育人思路、獨特的精神力量,引領著全校師生。
一、“君子”的內涵
“君子”的概念源自《論語》。幾千年前孔子提出“君子”的概念作為理想的人格標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道德觀念和文人志士的一種情懷。我校倡導的“現代君子”,是在歷史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并蘊涵現代人素養的“君子”,具體的內涵包括七個方面。
1. 志存高遠。君子應超凡脫俗,應具有超凡之志。當代學校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有鮮明的新時代的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做到胸懷大志,心憂天下。
2. 知書達禮。包括文化知識、行為操練、為人處世的忠心和信義的修養。學生刻苦求知、博覽群書,既是實現個人宏圖大志的途徑,又是培養君子人格的前提。
3. 忠恕守信。“君子坦蕩蕩”是對君子人格深厚涵養的稱贊,反映出一種厚德容乃大、包涵天地間的寬廣胸襟。君子為人之道,集中表現為“忠恕”二字。“忠”,是對國家、社會、父母、朋友的誠心;“恕”是“忠”的延伸和擴展。
4. 重義輕利。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與利相對,利是指對個人有利的事,義就是指對眾人有利的事。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該倡導“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的君子作風,形成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5. 勇而無畏。勇是指見義而為的勇氣。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是君子的基本素質,見義不為,非君子應有的道德素質。君子要勇于參與社會競爭,追求自強與進取。
6. 正大光明。孔子的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常被人們用來說明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必要。君子本身就應是人群中的楷模,君子應當自尊自重,言行如一,儉以養德,光明磊落。
7.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說,作為君子,要善于與別人和諧相處,善于調和矛盾沖突,但自己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大流。
二、“君子之風”德育課程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并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校以科學發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積累的德育經驗和形成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以實施德育課程化校本研究為抓手的德育創新與突破,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了系列德育課程,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的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君子之風”德育課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主要分為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
1.“君子之風”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通過校園“景”的風格和教師“行”的風范去影響學生,以“君子”統攝整個校園的時空風情和人物,突顯出“仲元人”的風骨。跨過仲元中學校門前的小橋,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氛撲面而來,宏偉壯闊的仲元中學校門,高矗挺拔的鐘樓和巍峨威武的鄧仲元將軍銅像,守護著這座書香飄逸、學子心馳的求知殿堂。鄧仲元銅像是1934年著名雕塑家李金發先生所作,原矗立在廣九車站鄧仲元殉難的地方,后移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中的鄧仲元墓中。仲元中學的這尊銅像是按照李金發先生的原作以1 ∶ 1的比例塑造的。這座銅像高十英尺,身著軍裝,右手叉腰,左手扶指揮刀,在綠樹掩映之下顯得頗為英武。銅像寓意“仲元人”以“鐵血精神、興世安邦”為己任,揚君子之風,育興國之才。其一身正氣的威武形象,激勵著一代代的學子們奮發向上。
仲元銅像后面有湖,名曰“明德”,遍植蓮藕。方其仲夏漪瀾,菡萏搖曳,芙蕖滿池,暗香流溢,“蓮葉何田田,雨戲蓮葉間”,好一派沁人心脾的美景!將蓮與仲元聯系到一起,明德湖的荷花托舉起鄧仲元將軍的偉大形象,這幅渾然天成的畫圖就足以激勵仲元學子磨礪自己,做“救世興邦”的坦蕩君子,熱血青年!
本著“讓每一塊墻壁說話,每一寸土地育人”的思想,寓“君子”教育于校園環境之中,培養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校園內各種建筑標識都充分體現了君子風范。學校統一布置樓道和場室內外的文化建設,相關的標語、名言和字畫等均圍繞“至善文化、君子風范”的特色布置。宏偉壯闊的校門,意在培養學子胸懷天下的領袖風范;仲元文化長廓旨在引導學生牢記學校的悠久歷史和弘揚愛國、愛民精神;明德湖畔朱熹的“觀書有感”及“春風石”“敬師亭”,意在教化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運動場區開設的“惜暉園”“健之園”,提醒學生要強身健體;現代教育中心兩個單體建筑,形成一個“正氣浩然”的巨人形象;正對學校大門口威武的鄧仲元將軍銅像寓意“仲元人”以“鐵血精神、興世安邦”為己任,揚君子之風,育興國之才;校史室中展示杰出校友如科學家彭加木的卓越成就與照片,激勵師生不斷開拓進取。
2.“君子之風”顯性課程
“君子之風”德育顯性課程與我校“德、毅、博、健”的校訓相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君子之德”即仁愛友善的品行;“君子之智”即開拓創新的思維;“君子之勇”即堅韌不拔的意志;“君子之藝”即和而不同的個性。具體內容如下圖表所示。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課程綜合統一體。在德育過程中,二者凸現不同特質與表征:顯性德育課程主要是通過知識灌輸、說理教育等方式加以實現,帶有理論色彩及強制特征,而隱性德育課程則依靠環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機制來實現德育目標,如利用情感陶冶、輿論監督、環境暗示、行為模式、人際交往、情緒感染等途徑影響德育客體,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君子之風”德育課程建設成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結合學校歷史及現狀、師資、資源以及學生的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對“君子之風教育”德育課程實施的途徑、內容、方法、評價進行了探索,課程建設既促進了學生成長,也促進了教師發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
1. 學校文化得到彰顯
在“君子”理念影響下,全體師生煥發出一種超越尋常的風貌,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學校當成家來經營。
近年來,學校有兩位老師進入“廣州好人”榜、兩位老師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范”、一位老師被評為首屆番禺“師德標兵”。學生彬彬有禮、明理達志,學風、校風煥然一新。生活中,糾紛少了,互助多了;行為上,不文明的現象少了,好人好事多了;學習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多了。同時,“君子”風范也走出了校園,學生在家中能主動為父母分憂,在社會上自覺傳遞正能量。“君子之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番禺區甚至廣州市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穿越這所中學的滾滾風塵,總有一種精神貫穿始終,總有一種情懷連綿久遠,總有一種‘浩然正氣的君子風范讓后人景仰、敬重、驚嘆……”《中國教育報》2014年11月27日教育展臺欄目以“君子搖籃”為題用了兩版宏幅介紹了我校辦學成就及“君子之風”特色,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2. 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學校君子之風課程的實施,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了學生視野,發展了學生特長。合唱、模聯、辯論、話劇、漫游、科普、舞蹈、競技體育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甚至走出了國門,充分展現了仲元學生“君子”的風采。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學生在市級以上競賽獲獎達2358人次,其中國家級獎勵達603人次。2016年高考,學校重點本科上線率68.5%,本科上線率達98%,位居廣州市各區屬中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