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文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階段,尤其是群眾文化至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然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不僅有傳統文化,更有大眾文化,在受到民間傳統和市場經濟發展共同作用下,如何做好社會轉型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顯得十分重要。然而,我國目前群眾文化地建設基礎依然薄弱,面臨著多種文化形態共同作用、相互分割的局面,群眾文化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發展不平衡、群眾基礎弱、群眾文化與民眾生活脫節等等。因此,我們需要結合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需要以及群眾生活方式的多種變化情況,具體從重構文化空間、文化形式以及文化內容的創新等方面發展包裝群眾文化,實現對群眾文化的二次重建,推動社會轉型時期群眾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關鍵詞:群眾文化 社會轉型 整合 重構
我黨在十八大以來的有關會議中多次明確指出,當前世界的發展形態已經進入到了大調整、大變革時期,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全面深化社會主義改革,建設小康社會是全民發展的目標,也是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開放、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的攻堅時期,群眾文化作為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十分重要的源泉,逐漸發展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僅如此,群眾文化已然成了發展社會經濟十分重要的支撐,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成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加速推進社會轉型發展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盡快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依然成了時代發展的重要選擇和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階段,轉型時期的群眾文化也是群眾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種種轉型和變化的問題。群眾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文化建設十分核心內容,使得我們必須緊緊把握群眾文化的發展特點及變化趨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促進我國群眾文化實現科學發展,這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有助于滿足民眾對于群眾文化的需求,有助于培養民眾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助于提升民眾綜合素質,對于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解讀
群眾文化一直是我國文化建設十分重要的基礎及組成部分,一直廣受我黨和國家的重視。自從革命戰爭時期發展至今,群眾文化建設一直都未中斷過。群眾文化建設也是群眾革命十分重要的一項手段,有著十分鮮明的政治色彩,主要是為工農兵提供精神服務,為發展革命事業提供精神服務。新中國成立之后,群眾文化工作繼續發揚和傳承了老解放區配合黨的中心任務、開展群眾文化宣傳活動的傳統;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出現了諸多問題,特別是過分追求群眾服務的性質是為政治服務,這嚴重違反了我國群眾文化的根本屬性;改革開放至今,群眾文化發展有了新的路徑,改正文化大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發展。
二、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困境透視
轉型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必須解決如下問題:首先,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生活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和社會利益等諸多方面日益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社會思潮不斷交融、交流和交鋒,群眾文化基礎不斷加固,不同思想潮流日趨活躍,提出了在建設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如何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地位問題。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腳步不斷加快,尤其是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新媒體技術地快速發展,群眾文化宣傳又有了新的領域,在這種虛擬的社會文化入侵下,群眾文化若想實現良好的發展必然面臨諸多困難。最后,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前群眾的現實生活情況以及文化心理等諸多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必須從群眾的實際生活出發,轉變以往的文化建設模式。
三、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選項
(一)建設目標
第一,堅持以主導文化為“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精髓,拒絕媚俗、低俗之風,堅持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始終。第二,堅持以民族民間文化為“體”。建設群眾文化切不可原理群眾實際生活,更不能離開民族民間文化。必須真愛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彰顯出我國特有的民族精神,體現出民族氣派。第三,堅持以大眾文化為“腿”。群眾文化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建設群眾文化必須堅持利用其長、去掉其短,真正發揮出群眾文化的作用。
(二)建設對策
1重構文化空間
群眾文化的文化空間可以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集鎮和城區文化體系,比如文化站、文化廣場等一些實體空間,還有很多單位工會及婦聯組織的季節性活動等等;另外一類主要分布在城鄉,比如一些重要的節慶慶典、人生禮儀等等。然而最近幾年來,由于受到大眾潮流發展的影響,第二類文化空間正在不斷消逝,因此,對于此類文化空間的重構主要應該通過整合傳統民俗和民間禮儀為契機,地方政府應該配備相關的文化設施,收集傳統的民俗民間文化展現形式,讓民間文化真正成為廣大村民農作之后休閑和放松的重要場所。還可以利用高科技技術,創建全新的文化發展空間,實現文化整合。
2注重文化形式和內容的創新
發揚群眾文化最重要的是進行文化創新,具體可以從群眾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出發。充分發揮出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讓群眾文化更加貼近民眾現實生活,充分利用民間文化的載體和形式,廣泛借鑒大眾文化傳播手段,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想方設法讓大眾文化和主導文化地方化,將群眾文化的精神內涵整合到主流文化發展中。此種整合也是發展群眾文化十分重要的手段,實現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提是要進行民間文化的創新發展。
3統籌城鄉群眾文化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和城市區域的群眾文化呈現出兩種發展形態。然而,對于建設群眾文化來說,農村是源泉和母體,城區是發展方向。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統籌城鄉群眾文化發展。城鄉群眾文化的統籌速度應和城鄉經濟發展模式相適應。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是要實現城鄉統籌,進一步縮小城鄉地區文化資源配置差距,加大對城鄉,尤其是鄉村地區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好我國農村地區傳統的文化設施,有助于提升民眾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隊伍中來。除此之外,還應該把送戲進程和送戲下鄉充分結合,派遣專業藝術人員到村鎮或者是城市開展文化交流,實現城鄉群眾文化繁榮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群眾文化面貌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文化發展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應該以十八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準確把握群眾文化在社會轉型階段的發展規律,采取正確的對策措施,實現群眾文化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春.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2
[2]翟媛媛.基于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應對措施.戲劇之家,2015.7
[3]李志強.轉型期農村社會組織:理論闡釋與現實建構——基于治理場域演化的分析.吉林大學,2015.6
[4]李秋霞.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分析.黃河之聲,2014.9
[5]尹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社會互構論”視角對廣東南海的考察.華中師范大學,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