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該“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標下,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的目標就在閱讀教學尤其是現代文閱讀的空間的向外延伸,它不僅考查學生社交整合的分析能力,還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等方面的能力。現代文閱讀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至為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結合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淺見,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語文教學;能力培養;主體能動
語文是開啟社會知識的一把鑰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現在社會處于信息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獲得信息量也相當大而快,而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欲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現代教學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五花八門,教學的對象個性迥異,教學的觀念也層出不窮,一線教師作為新課標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應不斷總結、善于反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
培養學生的語文社交能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了許多方面,但是,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將參考書對作品主題的闡析作為評價學生對主題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師,在分析作品的主題時,始終是在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參考書對作品主題分析預設的彀中,從而表現為一種認識尺度的過份的求同取向,漠視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個性差異,忽略了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蘊。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語文探索能力的幾點嘗試,它包括培養興趣、指導方法、鼓勵質疑、鼓勵創新等幾個方面。
首先要走出從語文到語文的圈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找語文,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學之及用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走進生活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推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動力,新教材語文知識的學習力求從生活實例出發,從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的主題,因此在上課時必須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知識的習慣。
其次要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語文知識,有助于展現語文與理論及其他社會的聯系,突出語文化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應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總結能力、歸納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新課標更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傳統教材更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更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教學中就更應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才是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而忽視了知識獲得的過程,不只向學生提供的是一個被成人社會所認同的、客觀的語文知識,傳遞一些已成定論的成熟的語文,學生從事語文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識復印到學生的頭腦里,新課標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記憶,只有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真正做到課內課外從學生能力的培養出發。
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獲得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在長期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筆者淺試通過以下途徑努力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興趣培養,使學生樂學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因此,要想使學生堅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必須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備課中教者首先知趣。實踐證明,過難或過易的問題都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掌握學生的實際,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思考、討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回答,這樣既深化了認識、鍛煉了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
(2)教學設計要有利于生趣。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除語言要幽默,手勢要準確外,還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要盡量把抽象的意境變成生動的語言或直觀的場景,尤其是媒體教學中,更要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情景之中,從而真正領略學習中的樂趣,增強對理念思維的感性認識。
二、鼓勵創新思維,使學生善學
創新性思維是一種新穎獨特的探索未知領域的心理活動。通過這種思維,不但能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及內在的聯系,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具有創造性價值的成果。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人的創新性思維。教學中教師要做到:
(1)鼓勵質疑,創新性思維應該從“質疑”開始。鼓勵學生質疑,首先要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條件。課前、課中、課后都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應以從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出發給予肯定,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此外,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教學中通過對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和思想藝術手法的質疑,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2)引導求異是創造性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避免以往那種給學生固定答案,所有學生都聚合于常規的思維訓練方式。對求異思維的引導與鼓勵,使得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思路異常開闊、靈活,他們那些獨到的見解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中迫切需要的嗎?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激勵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要做到——豐富學生的表象,多運用直觀教具使學生獲得感性經驗,為發展想象打下基礎;喚醒學生的想象,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想象把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的形象,如讓學生自編課本劇等;鼓勵學生幻想,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幻想,并幫助他們把幻想同創造想象結合起來。
三、揭示學習規律,使學生會學
揭示規律,教給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訓練中揭示規律,才能使學生學到方法,變盲目地學為社會地學,從而切實提高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因此,學法指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所以教與學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把教法與學法統一起來。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法,又要備學法,從學法出發確立教法。在確立學法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將一般的學習方法和特殊的學習方法有計劃地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并把教法統一到學法中來。
四、強化課外閱讀,使學生成學
落實素質教育,語文教學必須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語言,發展語言,積累知識,樹立大語文觀。霍姆林斯基也認為,課外閱讀是學生不可缺少的生活,他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思想變得更純潔、更健康。可以說,語文教學要想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必須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大量的信息中自覺接受新知。教師可以定期向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書目,既能引導學生多讀書,又能引導學生讀好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上網學習,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應用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使命,在新課程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勇于實踐、勇于創新,才能使這一課題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