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痹谖覀兊慕滩闹?,由于空間的限制,往往只提供理論學習,而沒有實際應用。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讀,勢必會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教材有限,而缺乏應用的能力,因此我們更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地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為學生易于接納的教學思路,并注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
【關鍵詞】興趣;生活;實踐;獨立性
一直以來,學生都有一個困惑,學數學有什么用?尤其是高中數學,很多學生都來咨詢過這個問題,如果單從現在看,確實好像與我們平時的生活關系不大,所以很多學生不太喜歡數學。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數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理性思維,讓人的身心都得到美的享受。但如何讓學生理解到這一點,并讓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數學呢?這對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如何讓數學走進我們的生活,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美”。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通過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創造快樂和文明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要把握時機為學生營造“樂學、趣學”的思維情境。譬如在講授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時,可以通過這樣一則故事恰當引入課題:古印度國王非常喜歡國際象棋,他要獎賞發明者,可以滿足發明者的任何要求。發明者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要求——用麥粒來填棋盤:第一個格放1個麥粒,第二個格放2個麥粒,第三格放4個麥粒,以后每個格放的麥粒都是上一格的兩倍。國王不假思索滿口答應,經過大臣的計算原來發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國王全國幾十年麥子產量的全部。麥粒個數為S=1+2+4+23+24+263,這個S結果有多大呢?怎樣求?這必須要用我們的數學知識去研究,問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必然會盡力去聽講。
二、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與社會、生活聯系,強化應用意識的培養
數學就像VC,平凡卻又神奇。說它平凡,因為它濃縮于生活的點點滴滴,游走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說它神奇,因為它的每點每滴無不點綴著你的生命,孕育著人類的文明,所到之處無不豐富著你的生活,折射著人類的智慧。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為學生營造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濃厚的生活氣息中使每個學生感到學習的是真正“有用的數學”。
三、教會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互與鏈接中加強整合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水池有一進水管,單獨放水需20小時把空水池放滿,有一出水管,單獨放水需24小時放完整池水。問:同時打開進水管和放水管,幾小時可以把水放滿?有觀點認為,像這樣的數學內容,無法聯系實際教學。因為這一問題情境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采用同時打開進水管和出水管來把水池放滿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沒有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打開的情境呢?當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時,學生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因為他們發現,現實生活中“同時打開進水管與出水管”的現象幾乎十分普遍,如:
A、排隊候場。不斷來排隊的人和不斷進場的人,來排隊的人多于進場的人,就會有等候的人。
B、草場。不斷生長的草和不斷被吃掉的草。
C、人體的新陳代謝。不斷的補充和不斷的消耗。
D、社會人口的增減。不斷出生的人和不斷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時,人口就增加;反之則減少。
……
從學生們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在學生的理解里,進、出水管同時打開是表示有進有出的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對動態平衡意識的感悟,是一種多么有價值的數學體驗!
數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現實的生活并不等于現實的數學,現實中的數學原形要經過概括,提煉才能上升為數學模型。現實生活要走進數學,在生活和數學的交互與鏈接中必須加強整合,使學生明白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源與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四、通過回顧歷史背景及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當時的人文及科學環境中
在大學,教授曾跟我們說過,不了解數學史的人,就枉為“數學人”。她的這句話一直督促著我。直到今天,我發現,有時在教學中,對學生滲透一些數學史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會讓一節課“堂畢生輝”。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揭示了古代燦爛的數學成就,揭示了數學知識的歷史淵源,再現了數學家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與力量。例如在數列一章的起始課上可以介紹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在概率第一節課,可以介紹概率論產生的歷史,從數學家卡當參加賭博游戲,擲骰子時作出的預言和卡當的論著——《機會性游戲手冊》,到概率論最早的一部著作——《論賭博中的計算》。此外還介紹了“一個數學家=10個師”的故事由來。
數學教學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任務,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學生嚴謹、樸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困難百折不撓的思想品質的重擔。這些將成為他們參與競爭迎接挑戰的堅實的心理準備。據說牛津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學習高等數學,并不是因為英國的法律用到很多數學知識,而是因為數學的品格能使人杜絕偏見、客觀公正、不屈服于權貴、忠于真理、具有獨立的人格。
五、創設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每個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做課堂的主人,這大大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理論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道題,學生的方法很多,有些比我們老師的方法還要簡單、靈活,有些方法雖然比較麻煩,但更適合學生的思維,更易于學生理解。我們老師在講評習題的時候,往往喜歡將最簡潔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理解起來并不難,但要真正“用”起來卻并不那么簡單,尤其是一些技巧方法,學生根本不可能從一兩次講解中就可以完全掌握下來。曾有這樣一個經歷,在立體幾何中有一道證明線面平行的大題,有學生提出與我不同的證明的方法,我靈機一動,主動讓那學生上臺,充當一回老師,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很謹慎的將自己的思路分析給大家,臺下的學生鴉雀無聲,非常認真的聽其講解,并連連點頭,最后該學生圓滿的完成了整個講解過程。他的“成功”很快調動了很多同學,緊接著,又有幾個同學紛紛舉手,要求展演自己與眾不同的方法,最后這道題一共總結出7種不同的方法。
新課標背景下的數學教學不再是封閉的知識灌輸中心,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活力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
因此,我們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高中數學教與學》
[2]《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