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慧
摘 要:中職學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但中職生對學習缺乏激情和探索欲望。如何培養學生對德育課堂的好感,讓每位學生勇敢、自信地參與到中職德育課堂中來,是現階段德育課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探索如何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來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激情,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良好的師生互動,以提高德育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德育課堂 “小組合作” 有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中職學校的新一輪德育課程改革提出了“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德育的積極性,需要用好“小組合作法”。筆者通過梳理“小組合作法”的內涵、作用和運用注意事項,旨在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敢說”“想說”“能說”,最終達到知、情、意、行的德育目標。
一、中職德育課堂現狀
在中職德育課堂上,往往存在一部分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且精神狀態不佳,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
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大主要原因:一是與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基礎能力有關。由于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加上經歷中考失敗后的挫敗感,一些中職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動機不強,奉行“學習無用論”,因而上課時沒有動力,變得無精打采。二是德育課堂的教學方法落后,使課堂魅力不足。在傳統的德育課上,很多教師仍然堅持“填鴨式”教學,對學生缺乏引導或引導不當,導致學生對教學環境不適應。如何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愉快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分享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感覺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德育教學實踐經驗,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出符合中職實際的“小組合作法”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組合作法”的內涵
“小組合作法”是指通過小組成員間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在德育課堂上,“小組合作法”要求德育老師向學生布置一項具體的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分小組共同完成。學生在小組范圍內獨立思考、共同討論,并與老師和其他小組進行教學互動,最終得出學習結論,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的特色在于,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老師的科學引導下,展示個性,激發動力,挖掘潛能,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德育知識和理論。
“小組合作法”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三大步驟:一是科學分組,二是圍繞問題開展廣泛討論,三是總結學習成果并匯報。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方法鏈條,促使預期德育教學效果的最終實現。
此外,要正確實施“小組合作法”,還必須厘清該方法的外延,注意區分它與“小組討論”的概念和做法的差異。小組討論是指將成員臨時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圍繞某個學習課題進行廣泛討論、集思廣益。在小組討論的方法中,組內的成員地位平等,沒有特定的領導,其理想效果是各種思想、觀點的相互印證補充,相互碰撞啟發。而“小組合作法”中的小組有領導和普通成員的身份區別,組長、副組長可帶領全體組員進行討論,控制討論的主題、方向,保證最終得出組內的一致結論,避免了小組討論中各個組員各執己見、無法統一的問題。
三、“小組合作法”在德育課堂中的作用
“小組合作法”運用于德育課堂,是一次德育教學方法的革新,它要求教師起到從旁引導、把控進程的作用,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組內交流、合作學習、總結發言的過程中,變得“敢說”“想說”“能說”。具體而言,實施“小組合作法”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說”
很多中職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因此對于老師的提問,往往不敢發表個人看法,不敢與同學之間進行意見交流和分享,害怕出錯而被老師、同學嘲笑或孤立。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歷,不少學生對教師拋出的問題怯于回答,使課堂冷場,陷入尷尬局面,最后只得由教師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很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教學目標也較難達成。
而采用“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模式相當于給學生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分組合理、小組內分工明確,在每組成員中會有一至兩人基礎較好、思維較活躍,而且有組長和副組長,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他們更傾向于主動發言、積極討論,從而使得教師拋出的問題得到及時的回應。當教師對這種發言行為表示肯定,對發言內容進行鼓勵后,就在全班形成了一個相對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帶動小組內其他成員加入到交流中來,真正實現全員參與。
以“明禮誠信”一課為例,在講“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的德育主題時,筆者會把課前準備好的案例《誠信老人吳乃宜的故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看完誠信故事視頻后,以小組為單位談談感受和收獲。一時之間,許多學生因為不習慣表達,也因為害怕自己講不好而羞于開口。
于是筆者先讓組內成員之間進行思維碰撞,在小組內自由討論,既可以收集各個成員的意見,又能練習、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因此,小組討論起到了學生發表意見的緩沖作用。而且,在小組內個別積極外向的學生示范、引導下,其他學生也不再像原來那樣恐懼發言,愿意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課堂氛圍便從靜態變成動態,真正“活”起來了。
2.培養信任的同學關系,讓學生融入角色
一段融洽、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同學關系,不僅是青春期的中職學生渴望友情的體現,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激情。而“小組合作法”關注到了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注重發揮同學關系對德育學習的促進作用,使其置身于融洽的同學關系,從而有助于每個學生對教師拋出的問題進一步獨立思考、延伸,最終形成個性化的見解。
以德育課職業理想的作用為例,在課前,筆者讓學生暢想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然后各小組以海報的形式表現各個組員的職業理想。在正式上課時,教師要求每組派出代表進行具體講解,并且告訴學生各組的海報需要評比,評價的標準是既要體現組員的職業理想,又要有一定的觀賞性。
在相互討論之后,各組確定了海報的總體風格和組員的職業理想,在具體的海報制作過程中,組員之間會進行特長匹配:有繪畫才能的組員負責繪畫,字寫得漂亮的同學負責謄寫工作,其他組員有的涂顏色有的打下手,每個組員都真正進入了小組工作賦予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從而能夠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并且相互配合,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學生們用短短兩天時間便完成了各組的作品。正式上課時,每組選出兩位學生,一人負責展示海報,一人負責解說,組內其他學生在臺下為自己的組員打氣加油,培養了學生的團結精神。
“小組合作法”的應用,使學生在相互協作、分工明確的任務形式中,更好地彼此融入,小組成員間建立起了一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意識到組內成員間的一體性。
3.鼓勵精彩的七嘴八舌,讓學生“想說”
“小組合作法”強調學生的討論、交流,改變傳統教學的師傳生受方式,鼓勵學生表達不同見解,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學習熱情,不僅“敢說”,而且“想說”。
在上《恪守道德規范》這堂德育課時,為了把學生帶入“道德課堂”,筆者列舉了電影《盒子》里的一個片段: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一個神秘的盒子,那人告訴你它上面有個按鈕,只要按下它你就能得到一百萬,但同時世界上某個角落將有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因此而死去。然后,據此讓學生討論:如果讓你選,你選擇按還是不按?要求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的選擇,并說明理由。
這個問題具有很強的話題性,因此剛一拋出問題,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說按,因為一百萬的誘惑太大;有人說看情況,最好受害者是死刑犯或者十惡不赦的罪犯;有人說堅決不按,不管怎樣都是一條生命,會于心不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理由,為了讓小組內其他成員贊成自己的選擇,必須思考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這種渴望他人贊同的心理,使得學生紛紛踴躍發言,并據理力爭。通過在討論中暢所欲言、思想交鋒,每個小組成員都得以深刻理解“道德標準”的主題,不再流于膚淺的表面認識,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經過小組討論和意見綜合,教師請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觀點。在小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每位同學都信心滿滿,再也不怕站起來沒話說或者說得不好而被人嘲笑了,而是更珍惜表達的機會,爭當本組總結發言的小組代表。經過“小組合作法”,學生最終形成統一的答案:不按,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不能為了金錢而做損人利己的事情。
4.激起智慧的火花,讓學生“能說”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小組合作法”旨在讓組員與組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團體互助中解決學生一個人無法解答的難題,并使小組的最終觀點和解決方案更加成熟和完善,讓學生人人“能說”。
在上從“學校人”到“職業人”一課時,課程難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從“學校人”到“職業人”角色的轉換步驟。筆者通過“小組合作法”,讓學生在組內討論分析“學校人”與“職業人”的區別。經過合作討論,學生很快找出兩者的不同之處,以及在社會責任、權利義務與人際關系方面都存在諸多的差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個人的角度,討論學生在校有哪些責任,進入社會的又有哪些責任,并如何進行角色轉換。
“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是多重性的,單憑學生個人的力量,很難將其說完整,也很難形成系統的答案。但是,通過組內探討交流,全組學生集思廣益,就可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答案。通過這次討論,學生不僅“敢說”“想說”,而且更加“能說”了。讓學生經過“小組合作法”自己得出結論,比直接告訴學生生硬的理論更能接受。學生在自主參與、深度參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感受德育課的魅力。
四、實施“小組合作法”的注意事項
將“小組合作法”運用德育課堂,讓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小組合作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教育工作者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實行科學分組
首先,在小組數量上最好保持在5~7個左右,太多了會使討論時間過長,影響整體的教學進程,太少了又會減少部分學生的發言機會,并無法形成深度討論。其次,在小組成員搭配上,應盡量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層次進行分組,保證同一個小組內成員特質的差異性,使成員之間能夠最大限度地進行意見交流和思維碰撞,實現有效互補。最后,確保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綜合水平大致相當,以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得以平等、輕松地開展討論。
2.準確定位教師的角色
在實施“小組合作法”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引導者既不能成為旁觀者,也不能過度干涉。教師在實施“小組合作法”時要全局性地把握課堂秩序,在學生自由討論的時候及時給予指導和關注,并引導學生形成結論。
同時,教師又不能過度干涉學生的討論合作過程。“小組合作法”的主角是學生,尤其在學生討論環節,應該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不要提前否定學生的思考和不成熟的見解。只有做到收放自如,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知難而進、得出結論,對知識點掌握得更加透徹。
3.控制好問題的難易程度
一個適合學生合作、討論的德育學習情境,需要教師精心選擇主題,控制好難易程度,避免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教師在任務的安排和問題的設置上應注意合理、有層次梯度,讓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基本都可以解決。正如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即“跳一跳摘個桃”一樣,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討論合作和教師的引導,“跳一跳”便能夠完成任務。
參考文獻:
[1]陳慧.淺談分組討論法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0(9).
[2]譚業勝.淺談討論式教學法在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1(23).
[3]王偉.淺析小組合作在中職德育課堂上的運用[J].赤子(上中旬),2014(23).
[4]鄭秀君.在德育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化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1(10).
[5]高慶.小組合作學習在德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
(作者單位:奉化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