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旦增
摘要: 班級是學校工作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組織。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德、智、體、美諸多方面發展的指導者。班級管理就是千萬百計地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生活和班務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級管理能加速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有效地展現學生各方面的潛質和才能,為學生發展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總之,良好的班級管理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學校是養成健全人格,培養真人的場所。
關鍵詞: 班主任;關愛;行為習慣;人格魅力;自主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34-02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作為班主任,每天面對的,是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每天接觸的,是幾十顆等待滋潤的心靈。如何讓這一雙雙的眼睛充滿智慧之光?怎樣使這一顆顆心靈健康成長?這不僅需要班主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從事班主任工作,使我體會到班主任工作的艱辛與勞苦,但使我更加難以忘懷的,是成功的喜悅以及甘為人師的幸福。現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我來談一談做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
1.信心,細心,關心,耐心,恒心是班級管理的靈魂
班主任工作瑣碎、復雜。尤其在像我們水陽初中這樣的農村學校中,情況更為突出。我所帶的這一班是五年制學校的最后一屆,他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各不相同,有好有壞。很多學生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所以他們缺乏足夠的家庭教育,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非觀念淡薄,個性較強。這樣就導致了學習成績差。由于學習上出現了障礙,所以他們就放棄了學習。因此也就出現了上課看小說、玩游戲、講話、睡覺等一些違規現象。我面對這種情況思考對策,對癥下藥。
1.1 對自己要有信心。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無論學生多差,困難多大,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工作做好。要相信大多數學生都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教育他們學會做人。當我們對自己有了信心時,我們班主任就有了動力。
在自己充滿信心的同時,我時常教導學生要有信心,不要放棄,上課時給他們講道理,樹理想,讓他們時刻充滿自信。
1.2 工作要細心。接手一個新班后,對一切情況都不了解。我們要細心觀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特長,及時的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他們好的行為予以表揚。我們要發現一些優秀學生,充分發揮這些學生的積極帶頭作用,讓他們影響帶動其他學生。
1.3 對學生給予關心。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們對學生首先要從生活上關心他們。時時關注他們的冷暖,經常提醒他們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疾病的傳染;其次關心他們的學習,經常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與科任老師溝通,求得他們的協助,盡量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樂趣,學有所獲。對學生的進步及時予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有成就感。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就會信任我們,我們的工作就會更加順利了。
關心學生其實也是關心自己,我經常做換位思考,每當學生有錯誤時,我總是換位思考,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錯誤,本來很生氣,但這樣一想,不生氣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后很少再犯。關心學生讓我也得到了回報,不知那位學生知道了我的生日,告訴給了全班,在我生日那天,全班學生齊聚在我的宿舍為我過了我終生難忘的生日,當時我留下了幸福的眼淚,我和學生的關系更近了一步,我的工作又順利了許多。
1.4 教育要有耐心。雖然學生的素質不高,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有時會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也要不厭其煩的對其進行教育,我們對他們要有耐心。通過多次反復的工作,有些學生可以改變。
1.5 管理要有恒心,班主任每天起床一直工作到學生就寢,工作非常辛苦,我們對學生的管理不能因為辛苦就有所放松,要持之以恒。
2.尊重學生是班級管理的基礎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要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出發,為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理解與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激勵學生積極上進。要做好以上工作,首先要做到愛學生,關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正如有人所說的,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方法,都蘊藏在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之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留守兒童是班級管理的難點,因為他們的境遇甚至比單親家庭的孩子更糟糕,他們失去了同齡人應得到的一切,他們內心的孤獨與無助,就是他們內心的痛處。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只有對他們多用一份心思、多送一份關愛,讓他們在學校也能得到溫暖,這也是我們教師責任所在。教師的愛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們同樣會對老師充滿愛,就會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師的教育。
3.幫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的責任
一個班級由幾十個性格特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學生組成,如何讓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個良好的開端呢?我想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最重要的。具體做法如下:
3.1 建立一日常規,培養自理能力。每帶一個新班,我就把學習常規、生活常規、清潔衛生常規、課間活動常規等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反復講給學生,讓同學們天天讀、時時想、記在心、照著做,使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學生(尤其是初一新生)還不能自覺約束自己的情況下,作為他們的老師就應該為他們制定些規章制度。當然,這些制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不可避免地帶有強制性,會使他們覺得不"自由"而時不時觸犯,但是做為制度執行的監督者(老師或班委),只要能開誠布公地以理服人,久而久之,遵紀守規就會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這也正所謂"習慣成自然"了。
3.2 因勢利導,相互監督。具體做法是首先對班里守紀較好的同學大張旗鼓進行表揚,然后對一些違紀違規的例子進行剖析,使其認識到違紀違規帶來的不良后果,以達到"警鐘長鳴"的目的,從而因勢利導,使學生產生良好行為規范養成的欲望;之后再發揮班委的作用,全班同學互相監督,共同遵守班紀班規,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使自己能健康成長。
3.3 學科滲透,培養良好習慣。課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智能的基本途徑,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進行行為的規范化訓練。我時常與其他任課教師溝通,共同探討培養良好習慣的方式方法,在教學中,各學科教師有統一目標、統一標準,要求一致。
總之,班級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班上情況的不同而作相應的改變。有培養和管理好一個班級,特別是初中生,不能光靠班主任的嚴厲管制和恐嚇,更不能靠武力去解決一切班級問題。靠的是班主任的精心組織和培養,靠的是班級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更靠班主任自身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