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貴
摘要: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方式,就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質疑、去解疑。教師只作為引導者、指導者,只作適時啟發誘導,在課堂上應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于發表意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
關鍵詞: 素質教育;探索;質疑;解疑;誘導;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39-02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指導的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自主全面發展。為此,我認為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來促進學生自主的發展,那就必須改變課堂教育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自學、去探索、去實踐等,從而開發學生的潛能。下面我就此談點體會: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產生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首先就應該培養興趣,要讓學生學習,也應該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消除學生畏懼、緊張的學習心理,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議,積極地主動參與學習。如: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是師生共同感到頭疼的問題。由于學生作文時,不能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大部分學生都害怕作文,作文時都會覺得無話可說,為了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我在課前建立起輪流三分鐘即興演講的常規,鼓勵學生把他們心里想的說出來,再指導他們將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就形成了一篇作文,除此,還要求每個人設一本"聚寶集",指導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劃詞劃句,然后從中擇取描寫"外貌、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景物、場面"等優美詞句分類抄錄于"聚寶集"里,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學生嘗到了甜頭,感到在寫作時很有用,于是他們就積極地主動地去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并能把從中讀到的優美詞句分錄其中,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開放自主的學習時空
"開放時空"就是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獨立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參與訓練,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自由表達。
2.1 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書。“讀”是學生求索過程中從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特別是語文教學,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默,讀課文,分析關鍵詞語,品讀重點語句,讓學生有獨立自主的讀書感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并受到熏陶感染。例如:教學《可愛的草塘》第五自然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茫茫地跟藍天相接"這些句子,緊扣"草塘怎么會像大海呢?"這一點進行邊讀邊想,再讀再思。這樣,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學生通過讀書才可以產生新的發現和頓悟,草浪在陽光下"歡笑"、"翻滾"的動態美和草海茫茫、無邊無際、碧草藍天連成一片的靜態美。
2.2 讓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學習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代評價觀念認為:判斷一個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不是看他能夠解決多少問題,而是看他能夠提出多少問題。質疑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面臨的迫切而重大的課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和意見,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或不完整的想法,教師都應充分尊重,用關愛之心和鼓勵語言消除學生提問的恐懼心理。如:《草船借箭》的教學,在教學初步了解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后,可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深入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從而引發學生發現并提出:"諸葛亮為什么能神機妙算"、"他是怎樣神機妙算的"等問題,這樣的"導",不是簡單地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角度,幫助掌握讀書的方法。
3.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課堂教學需要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和機會,減少教師課堂活動量,相應地增加學生自學和思考、讀書和質疑、討論和交流等方面的時間,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自主發展服務,落實素質教育。但一些老師擔心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只以使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的確,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的大都是優生,后進生只是在一旁觀望。其實,我想只要教師注意提供機會,這種狀況是可以改變的。如,我在編排座位考慮學習小組中優差生比例搭配,一般四人為小組,"一優一差兩中"。上課伊始,"組間合作讀書和質疑"開始,有小組長主持,各組成員提出預習中產生的疑問,并嘗試互相解答,這個過程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質疑甚至答難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預習時間動腦想、動手記,在討論時動口說。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參與者,都是主角,都可以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組間質疑后,剩下的一些理解不深刻的問題就是課文的重難點了。接著就進行"班內質疑并討論、交流",問題大多由優生提出,教師相機以疑導學,設一些放緩坡度的小問題,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中下水平的學生。這就提供了人人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人人都有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思考、討論的條件和機會,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促進自主學習的發展。
總之,為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方式,就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質疑、去解疑。教師只作為引導者、指導者,只作適時啟發誘導,在課堂上應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于發表意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