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兵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一門重要學科,更是人們文明進步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英語教學質量的追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課堂教育是人們最常見的方式之一。音英語教學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情趣,對于人們的精神追求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我國各中學對于英語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我國初中課堂的有效教學,全面推進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進步。推動我國的發展。
關鍵詞: 初中英語;有效課堂;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80-02
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所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吃穿住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我國當前的教育問題,其中,初中英語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更是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要求我國在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實際,全面發展我國的初中英語教育。本文就現今我國初中英語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解決當前不足的辦法等方面著手,希望對于有關部門有積極作用。
1.有效教學的定義
有效教學理念緣起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于有效教學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的見解,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對其進行界定。一種是根據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系,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學。如張璐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崔允廓教授認為所謂的有效教學就是學生借由教師教學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他認為效益就是有效教學的核心;程紅則將有效教學定義為教師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另一類定義的出發點則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和發展。陳厚德認為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和唯一標準是要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其出發點和基礎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核心是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學條件,促其形成有效的學習。有學者認為實現有效教學,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促其積極地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 綜合以上觀點,有效教學的定義應為:教師通過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即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產出,使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符合教育目標以及教育需求。
2.初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2.1 關注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啟發思維的重要條件,它為思維活動提供了動力,豐富了學習者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新課程改革強調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因此,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要對學生有較多的了解,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所關注且經常談論的話題,所追求的目標,所向往的生活,所崇拜的明星等等,才能在課堂上跟學生更好地溝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
2.2 依據有效教學理念實施教學準備。教學準備是核定有效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也是貫徹有效教學的第一步。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首先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體現初中英語有效教學的內涵,不僅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注重學生學習興趣、情感態度、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了學生主動、全面的進步和發展。第二,在教學行為的運用上注重體現有效教學的理念,如在教學中始終能使學生處于良好狀態,教師采取積極的態度、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肯定學生,增強了其自信心。當課堂上英語學習困難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沒有露出不滿,而是適時加以糾正,保護了他們自尊心,維護了其在英語學習中應享有的平等地位,有利于形成學習興趣。又如課堂教學中始終維持學生的高漲學習情緒,在本課的教學中,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積極地將語言材料與生動的交際環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學而不死,活而不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的深度、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知識、能力的獲取和保持,有益于學生素質特別是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2.3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現代師生關系理論表明,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是制約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師生關系狀況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師教、學生學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學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進行。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協同互動的實踐,有效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切有效教學不可缺少的基礎。通過對話、交流,師生之間不斷地加深彼此的溝通,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學習教學內容。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限于課堂內知識的傳授,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精神狀態,培養他們具有正確的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樹立學習的信心。這要求教師要重視感情投資,營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把自己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古人所說"親其師、信其道、愛其智、樂其教"。研究表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時間和機會越多,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便越多,有效教學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學效率就越高。融洽的師生關系要靠教師主動地去構建,一旦構建了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就會充滿熱情,并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使課堂氣氛積極、活潑,學生也才會有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
結語:有效的課堂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這樣教學才能有序、高效地進行,才能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和統一。
參考文獻:
[1] 蔡寧.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翻轉課堂模式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 劉娟.初中英語課堂口語互動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 張月.初中英語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4] 張紅宇.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