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林
摘要: 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好的習慣能使人終生受益,反之,則危害一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固定態度和行為。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良好學習習慣是促進學生取得較好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作業習慣;教學策略;勞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49-01
學習習慣包含著很多內容,作業習慣就是其中之一。作業習慣是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有了良好的作業習慣,就會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反之亦然。學生的作業是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養成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對于提高教學效益、完善教學管理、創設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透過學生的作業習慣和質量,就能夠看出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說,學生的作業習慣是反映學生學習態度的晴雨表,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作業質量,并逐步促進其它良好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的作業主要由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兩部分,我主要從家庭作業方面進行闡述:
1.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因收不齊作業而嘆氣;經常看到老師在改作業時對學生屢犯的錯誤感到無奈,甚至火冒三丈、怒發沖冠;很多老師嘮叨"一年不如一年,一屆不如一屆",一邊直搖著頭。導致這類情況的發生,主要原因在于:
1.1 教師布置的作業數量太多。 不少老師不顧學生實際情況,大搞題海戰術,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把學生看成是無限容量的存儲器,認為做得多才能記得牢,很多教師因為教學時間緊,就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回家完成,學生時間不夠,就窮于應付,敷衍了事就成了必然;還有的學生因為作業多,懶于思考,就把成績好的同學的作業擁為己有,抄的時候看都來不及看題目,結果把上一題抄到了下一題,張冠李戴;這是現在導致學生不良作業習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2 家長陪做。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生怕孩子做不來,娃娃做作業時就在他旁邊坐著,殷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全部寫對。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出錯的幾率比較大,一個地方出錯,家長就會馬上說:"錯了,快點改正!"當孩子接著出錯誤時,家長會掩蓋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叱喝到:"你怎么這樣沒用啊,又錯了?"孩子會驚慌的改過來,當孩子接著往下寫時,就會一邊寫一邊看爸爸媽媽的眼神,此時孩子的心思用在思考問題的方面不多,大多用在察言觀色。我們試著想想,在這樣的狀態下做作業的質量會高嗎?
1.3 學生沒有耐心,邊做邊玩。許多學生放學回家后,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有的還要看電視,總之要鬧騰好久才能坐下來動筆做作業。有些孩子回家做作業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肚子餓了,找媽媽要東西吃。做作業時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一道題要做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即使再少的作業也會耗時多多。有的甚至漏掉題目,自己也一無所知。有的家長在學生作業時,一會問學生想不想吃什么、喝什么,一會兒又問冷不冷、熱不熱,或者問作業難不難、多不多。看上去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無微不至,其實,是在影響孩子專心學習習慣的養成,這種"關心"應該休矣。
2.采取的策略
以上種種造成小學生數學作業不良習慣的形成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理解、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環節,它對于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學生的不良作業習慣,我們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2.1 設計合理適度的作業量。教師應該講究所布置作業的質量,把與所學內容、知識有關系的,能培養學生技能的題目列為作業,而不能讓學生反復做一些機械性作業,要讓學生把作業看成高層次的練習,要體現知識的鞏固性、系統性,使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能使學生認為作業是一種負擔,敷衍了事。不同的課型,設計的作業量也是不相同的。新授課應以基礎性練習為主,少量布置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練習課則應以綜合練習為主,適當增加拓展性練習;復習課則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重點練習學生出現問題較多的內容。具體的各類題目是什么,數量有幾道,教師在課前就應該設計清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敷衍了事,讓學生"愛"上作業。
2.2 與家長溝通,有的放矢。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有的家長對孩子是放任自流,這樣的兩級分化對孩子都有不好的地方。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回家后讓孩子吃點水果,填飽肚子后再做作業,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干其他的家務活,不要對孩子寸步不離。有的孩子每次寫數學作業就喊:"媽媽,你來看看這題……"時間一長,就不會自己思考了。如果你的孩子有這種情況,請你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能行,自己試試看吧!你可以在孩子做完了作業,再給孩子檢查,如果真的有不會的,這時你可以給他講。這樣孩子就有機會并能夠學會思考,而不會事事依賴你。其實孩子的潛能很大,他們的思路、想法很多時候和成人不一樣,長期堅持我們就會有驚喜。
老師和家長對學生既要鼓勵,更要善于點撥。 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2.3 定規范、抓養成。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作業提出明確的要求,使他們認識到教師對作業的重視,從而引起學生們的重視。例如:認真審題、書寫端正、獨立完成、發下作業后及時更正。在提高學生認識的同時,必須著重花大力氣引導、督促學生去自覺地實踐。
(1)明確要求學生做完作業以后,要認真仔細地檢查。有寫錯字、抄錯題之類的,這些都屬于不仔細的表現,這些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這是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2)正確地讀題,認真地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 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
(3)養成打草稿的習慣。學生解題時,對于打草稿有很大的隨意性。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打草稿,再難的計算也僅憑口算,其正確率可想而知;有的學生所用稿紙五花八門,甚至臨時找來一張紙湊合,草稿打得雜亂無章,連自己都看不清,結果導致其雖有正確的解題思路,卻因為計算錯誤而丟分,著實可惜。
(4)對完成的作業進行自我檢查,首先要看看有無遺漏,如有及時補上;其次對所做的作業認真驗算。
總之,學生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老師長期有計劃、有意識的予以培養,習慣成就未來,習慣成就人生。學生的作業習慣是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應將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要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促進他們有效地完成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