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曹海珺 夏春
摘 要: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現已成為梅河口市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本文結合梅河口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供探討。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53
1 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梅河口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形成了以大米、果仁、酒精為代表的規?;头稚⒓庸橹饕问降漠a業結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值不斷增加、經濟貢獻率不斷提高,已建成亞洲最大的食用酒精生產基地、果仁加工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地,農產品加工產業現已成為梅河口市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1.1 農產品加工產業在產業結構中位置突出
農產品加工產業是梅河口市的傳統優勢產業,2015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2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9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7%;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9%;實現增加值38.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9%;實現稅金8.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4%。無論是從工業總產值,還是銷售收入、稅金等方面來看,農產品加工產業在梅河口市的產業結構中都占據了比較突出的位置。
1.2 農產品加工產業引領了產業的集聚發展
梅河口市的果仁和大米加工業起步較早,1999年,梅河口市被國際樹生果仁協會確認為“亞洲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地”;2004年,被中國土畜食品進出口商會認定為“中國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2006年,梅河口市成立了果仁食品工業園區,是梅河口市第一個產業工業園區。園區內現有果仁加工企業65戶、糧食加工企業20戶、大型批發市場4個、物流中心1個。
1.3 農產品加工產業中龍頭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
酒類企業,以阜康酒精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年轉化玉米140萬t,生產優級食用酒精45萬t,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優級食用酒精生產基地。2012年公司納稅3.1億元,創歷史新高,成為梅河口市農產品加工業納稅超億元的領軍企業。果仁加工企業,以吉林中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公司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企業。畜禽產品加工企業,以吉林正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年產肥肝2000t,占全國產量的1/3,是全國最大的肥肝生產加工基地。
2 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梅河口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起步早、發展快、貢獻率高,但這只是在相對落后基礎上的發展,是縱向比較的結果,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階段性差距,還有許多急需破解的突出問題。
2.1 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
梅河口市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大多以資源初加工、勞動密集型為主,淺層次加工產品多、深層次加工產品少,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傳統低效益產品多、現代高效產品少。以大米加工為例,美國和日本稻米深加工產品已經超過350種,加工業對稻谷資源的增值率已達1∶4,而目前梅河口市大米加工企業還不具備稻米深加工能力,稻谷資源的增值率僅為1∶1左右。
2.2 主體分散、整體競爭力弱
梅河口市現有果仁加工企業130戶,糧食收儲、加工企業72戶,從總體上看已形成一定規模,但從經營主體分布上看卻多為分散經營。以果仁加工企業為例,梅河口市130戶果仁加工企業分布在25個鄉鎮(街),年實際加工量在千噸以上的企業僅有9戶。同時,由于企業規模小、不具備深加工能力、產品結構單一,企業間形成了同質化競爭、無序競爭的混亂局面,市場松散、沒有形成核心,缺乏控制市場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行業整體競爭力明顯不足。
2.3 發展滯后、品牌推介不夠
梅河口市的果仁和大米業經過30a的發展,“梅河大米”品牌已經頗具名聲,但知名企業卻很少,現有的37家大米生產企業注冊了38個大米商標,品牌多而亂,難以形成合力, 品牌推廣效應被嚴重稀釋,影響了梅河口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品牌戰略的實施。以大米為例,市場上 “五常大米”比其他地方的大米多賣4毛/kg左右,因擁有“五常大米”品牌,就為五常農民增加了可觀的收入。
2.4 資金短缺、企業發展受限
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是秋季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用于購進原料,其他季節主要是銷售產品,回籠資金,因此季節性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由于金融機構貸款條件苛刻、審批程序繁鎖,即使抵押貸款也只能貸給抵押物價值60%的資金,因此企業規模較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資金不足,僅能維持現有生產。
3 對做大做強梅河口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幾點建議
3.1 整合產業資源
擴大土地集約化經營面積,建立標準化大米生產基地,從源頭上抓好品種統一、耕作統一和品牌統一。推動果仁企業兼并、重組、合作,做大企業規模。加強與中科院、中關村的交流合作,深化產學研聯合,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 打造地域名牌
制定農產品加工產業商標戰略規劃,積極推進“梅河大米”等特色品牌的挖掘培育、運用與保護。把發展品牌經濟納入政府整體規劃,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共同出資、聯合宣傳、統一使用廣告用語,保持宣傳的一致性,讓消費者認知其唯一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3.3 拓展融資渠道
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特色金融服務,解決企業因季節性資金需求以及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所需的資金,推動企業擴大規模、優化升級。
3.4 建設服務平臺
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子商務體系建設,在產品研發、質量檢測和信息化服務、教育和培訓等方面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3.5 健全監管體系
綜合協調各職能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職責,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強對農產品種植、加工、流通和消費等重點環節的監管,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