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必然成果,它與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脈相承,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四個全面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32-01
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每一個“全面”都是結合實際、繼往開來、勇于創新、獨具特色的系統性思想?!八膫€全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論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边@是毛澤東同志首次提出中國化的概念。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黨在幼年時期,由于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不足,不善于將馬列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使中國革命走了一些彎路,而在遵義會議后,黨的理論和實踐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系到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四個全面”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寓意治國理政要“新作為”,要求黨員干部主動適應新常態,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實現美麗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四個全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原原本本地學習和研讀馬克思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薄八膫€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信仰、注重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優良傳統的必然成果,它與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四個全面”是在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對中國國情、世界形勢深入了解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家與民族發展戰略問題再次進行了審慎思考,提出了“四個全面”的偉大思想。這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發展過程,反映了我們黨對真理認識的不斷探索精神,體現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理論精髓。“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既是對中國發展深刻思考的理論成果,更是立足中國國情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四個全面”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全體共產黨人的思想結晶,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共同思想基礎。只要我們毫不遲疑、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四個全面”,我們的事業就必將代代傳承,似火炬接力,向著最終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 陳俊嶺,王濤清.“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2] 黃怡,段曉丹.“四個全面”思想對馬克思中國化的新貢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015,(2)
作者簡介:蘇美麗(1991-)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市,碩士研究生在讀,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專業: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方向:列寧晚年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