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婻
摘 要:所謂的裝飾藝術,就是以豐富、強烈而完美的裝飾為特征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紫砂坯體上進行刻畫、著色、彩釉等多種裝飾手段,對紫砂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形成了紫砂壺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關鍵詞:裝飾藝術;泥彩繪;陶刻
1 引言
紫砂出產于被世人稱為陶都的江南古鎮——宜興丁蜀鎮,地處江蘇省最南端,位于天目山的余脈和太湖接壤處。距離文化古都南京和商業發達的上海都不遠,水陸交通發達。優越的地理位置,濃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宜興商賈云集、文化繁榮,特別是獨具一格的紫砂文化,在中國文化史和工藝史上留下了眩目的光彩。
所謂裝飾藝術,就是以豐富、強烈而完美的裝飾為特征的一種表現形式。裝飾是紫砂工藝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手法。它將大自然的素材進行加工,“去粗取精,去繁就簡”,將紫砂最精美、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按照不同的壺形,將簡潔的傳統字畫或圖案裝飾在紫砂作品上,手法含蓄而提神醒目的,把實用與美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紫砂坯體上進行刻畫、著色、彩釉等多種裝飾手段,在紫砂歷史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形成了紫砂壺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紫砂裝飾藝術源于明代,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傳統藝術表現手法——自然形體、寫實裝飾。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年間是紫砂陶藝的全盛時期,當時的紫砂業發展迅速,紫砂器皿造型豐富,制作精巧,更注重裝飾性。初制的紫砂坯器必須經過精心的修整,有的還要加以裝飾,其裝飾手法多樣,大致可歸納有貼花、繪寫、雕刻、加彩、堆塑等。紫砂壺,造型獨特,泥色多變,壺體裝飾多樣,以各式手法和手段增加壺體的美感,相得益彰。紫砂壺最主要的裝飾是集書、詩、畫、文字、篆刻融為一體的陶刻裝飾藝術,除此之外,還有雕、琢、捏、塑、貼、絞、堆、繪、噴等其它方法,工藝技法獨特,令人百看不厭。連倒角的一點處理也巧奪天工,令人贊嘆。這些孕育了紫砂深邃的技術造詣和豐富的裝飾。
2 紫砂器的裝飾藝術
(1) 泥彩繪
紫砂的泥彩繪是與堆花、貼花、雕刻、點彩、粉彩、嵌金、銀絲、描金、截印紋等裝飾手段并存的一種裝飾藝術。泥彩繪介于塑造與雕刻之間,使用描眉筆、雕刻刀、竹尖刀和竹葉刀等制陶工具進行紫砂陶的裝飾、繪畫。嚴格地講分為泥繪、泥彩(彩繪)兩種。泥繪是使用一種色泥(也可以是壺體本身色)繪制,泥彩是兩種以上色泥繪制,泥色不透明、明暗層次可烘染而不可罩染。紫砂的泥彩繪并不是粉彩、點彩,是在生坯上用紫砂色泥繪制,燒成時隨紫砂坯一起過1120℃~1180℃高溫,不燒結、不含釉,也不施釉。所選用泥坯體含水份5%~7%時最適宜貼繪、裝飾。
一件紫砂彩繪作品靠本身造型、裝飾、構圖和燒成后的肌埋效果來體現自己的形成美和藝術美。根據礦料和配比的不同,有深紫、栗色、朱砂紫、海棠紅、墨綠、天青、石黃、黛黑等顏色。例如,可以在泥中加入無毒、無鉛氧化金屬粉沫作為色劑,調制成紫羅蘭、菜椒色、攻瑰紅、桔紅、檸檬黃等,與等比原土紫砂包泥相比更為鮮艷,又不失紫砂本性。所有原料與配成料,在不同的高溫燒成的色調并不相同,也可以根據設計要求適當選用幾種不同色調的泥料配制成新的色調,憑借經驗、色調印象,利用不確定性的變化色差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紫砂屬炻器,宜興紫砂的“砂”字顧名思義,主要以顆粒狀存在。精心繪制時須考慮材料限制,高溫燒成的色彩氧化變化(窯變)與壺體收縮變化差異(開片)等因素。特別注意,有些主壺體收縮不同,彩泥繪的選料可改用“生砂”或“熟砂”調配。
紫砂具有地域性的民族色彩,可以吸收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技巧。彩繪裝飾以原土紫砂泥的泥繪方法為基礎,吸收了繪畫、彩瓷、漆器等的裝飾方法。
(1) 先輕輕地勾畫出輪廓,直接用色泥薄薄平涂于紅花、綠葉、樓臺亭閣或人物鞍馬之上,用工具趁濕快速將畫面處理均勻、平整,然后勾勒、染色,一層層染色,一層層平整處理。最后重新勾勒輪廓線。(2)選用團泥、芒果泥與較淡的中性泥制作壺坯體。充分利用壺本色進行著色、染色、層層染、層層處理。這種方法用泥薄厚得當,要恰到好處,但不能有堆起。(3)根據所表現的客觀對象的固有色,選用燒成收縮相近、較淡色泥( 如團泥)作為主體泥色。用泥繪方法可堆起、可平涂。趁濕處理出層次來作為鋪底,然后以色泥層層分染,層層調色,層層加染,層層平踏,最后調整全部畫面,用色泥點苔、配景。(4)先輕輕勾出白描線條,用色泥堆繪出線條,來表現所繪對象線條,然后輻以點景即可。(5)多種方法并用,可堆、可繪、有雕刻、有分染,表現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個性特色的彩繪圖畫。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溫瓷釉料的特性,在成品上再加工,二次復燒,彌補“不足之處”。先用釉料調配的色泥鋪底,稍干燥后加蓋紫砂色泥,繪畫圖案。但所繪面積不可大,掌握技巧,恰當、適時適度。
(2) 陶刻
除了泥繪,紫砂另一個重要裝飾藝術是陶刻。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劃的緣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發現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據現有的資料證實,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簡牘等,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文字。在關中地區出土的商周時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編號、人名、也有銘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證明作坊的陶刻,表現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詔文的陶刻。以上,完全可以說明隨著原始陶器的出現和發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謂紫砂陶刻的淵源。
紫砂陶器的產生也必然會出現紫砂陶刻,也是作者在所制陶坯上記述姓名或記上所敘銘文的一種形式。如元末蔡司 《霽園叢話》里記載:“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可為一例。現存北京歷史博物館的供春壺下攀梢處壺身上也劃有小篆“供春”二字。考時大彬等名手的傳器,都銘刻“時大彬制”和制作年款,亦有題刻辭句于前,后署作者姓名和年代的名家傳器,此在史籍及傳器中例證亦多。這一時期的銘文大都在茶壺底部壺蓋口圈之外延。由于銘刻的興起,也帶動了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不少制壺藝人都在書法上下過工夫,如張叔未曾得時大彬壺有詩云:“削竹鐫留字銘,居然揩法本黃庭”。史籍上又記有:“陳子畦書法有晉唐風格。”,“沈子澈髖制極古雅渾樸。”“陳子卿款仿鐘太傅(鐘 )貼意。”“……陳鳴遠……形制款識,無不精妙。”(《桃源客語》)當時工藝名家,無不注意書法,即使本人不擅長,一壺制成也必請善書者代為署款。像陳辰(共之)、汪大心諸人竟譽為“陶之中書君”(中書君即筆之別稱),專替壺工們代書,帶鐫銘款名氏的。
明乾、嘉年間茶事興盛,紫砂茗壺吸引了社會上精于書、畫、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他們紛紛地介入紫砂,在出樣定制的同時往往要揮毫飾壺。如吳騫《陽羨名陶錄》記有:“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棠色,上庚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砂壺圖考》說:“沈子培太史藏六角壺一具,式如宮燈,色濃紫,陳眉公(繼儒)題四言詩句,分書于壺六頁間,且代伯 (蔣時英)書款,珍品也。”《砂壺圖考》又提到鄭板橋定制一壺并親筆所書,鐫刻詩文“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由此可見,當時有不少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從熱忠于品壺、賞壺進而投入到紫砂壺藝的創作。當然上述文人的偶爾介入或一時所好,都為文史資料的記述,流傳之傳器并不多見。
3 結語
數百年來紫砂的發展,銘壺隨時,作壺一直在變,裝飾也一直在變,從不重復。現代紫砂的裝飾貴在傳統之中表現自我,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