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程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沉重代價,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走生態文明之路,是當今中國的大勢所趨,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重要基礎和前提,沒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態環境,其他文明就會失去載體。價值取向對與人的行為和生活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人們行為方式、生活道德選擇的最根本動機之一。本文擬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指導,借鑒生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智慧,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探討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及其路徑選擇。
【關鍵詞】生態文明;價值取向;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的寫入黨代會報告,明確了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形態,凸顯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五位一體”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詮釋了生態文明法治化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這些都體現了國家決策層對生態文明建設前所未有的堅定態度。目前,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己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
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物質生活的滿足都以自然為基礎。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們就什么也不能創造。馬克思說:“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范圍就越廣闊。”馬克思把自然界稱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類精神活動產生的源泉。認為它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生存環境和進行生產勞動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場所。馬克思在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中認為人要依賴自然界,人作為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主體,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認識自然,在充分認識自然界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實踐,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而自然界的發展變化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要求人在實踐過程中,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隨心所欲,而是必須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依照規律的要求來實現物質生產交換的過程。反之,人類盲目的改造自然,一心追求人類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在不合規律的改造自然中對自然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自然界反過來也會對人類自身造成不利的后果,如環境惡化,沙塵暴,泥石流等等。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所以人類支配自然又要服從自然,按客觀自然規律辦事。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
二、生態文明建設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的綠色發展是核心價值取向。綠色環境發展是綠色發展的自然前提。“綠色環境發展”是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防止人文破壞,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維護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而實現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更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綠色環境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換言之,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綠色環境發展才有可能。其次,以人為本是根本價值取向。黨的十七大報告里提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生態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的綜合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在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中,人類處于主導性和決定性的一方,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人。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再次,全面協調可持續是一般價值取向。生態文明建設要做到全面協調,統籌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立足新的歷史起點,處理好發展過程中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各方面的發展要互相適應,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上要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綠色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學校方面要加強生態道德責任觀念的教育和引導,社會層面要加強生態道德責任價值取向的宣傳。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價值取向深入人心,更好的實現環境的綠色發展。另一方面,經濟上確立“人本主義”的發展模式。“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要求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的價值取向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切環節之中,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確立起人的尺度,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評價標準。”人是歷史的主體。馬克思認為“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切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實現“人本主義”。除此之外,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平衡和不平衡的關系也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以長遠發展為主,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協調好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平衡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武漢工程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恩格斯. 自然辯證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4] 張三元, 李鐘.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J].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