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玉 權尹靜 包曉宇 周美華
【摘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影響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也隨著旅游開發不斷的被商品化,由此來不斷的促進民族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從事旅游行業的商人、旅游者、本地居民及政府的追求不同,其對經濟利益、對文化體驗、對本土文化的推銷以及政府政策導向與扶持等因素的不同。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努力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培育成旅游產業的強有力支柱,這是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希望所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商品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給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及其本真性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本文從彝族傳統火把節選美活動為切入點,著重探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現狀與影響。也希望通過該研究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現狀;影響
少數民族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異質性,這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成為帶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問題日益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如何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過程中實現其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已經引起廣泛重視與討論。雖然實現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加速其全球化進程,但同時民族傳統文化的本真性可能遭到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可能被扭曲,其文化的獨特性也極有可能喪失。因此,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的研究恰恰迎合了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的現實需要。
一、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現狀
根據有關彝族文獻記載,涼山彝族的選美活動幾千年的歷史。自1994年起,選美活動5年舉辦一次,也就是中國十大民族幾日和四川十大名節之一 ——火把節,目的為將涼山彝族火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并且現已成為展示涼山獨特魅力、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西昌國際火把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文化遺產審批項目。其中火把節選美活動是通過服裝展示、才藝表演、組合表演等方式,選拔出本屆火把節最具有魅力的帥哥美女,通過對彝族傳統審美觀、道德觀和傳統禮儀文明的傳承和傳播,展示民族風情魅力,培養健康審美觀念。
二、彝族火把節選美文化商品化涵蓋的內容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社會進步及旅游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其作為商品開始進行開發。
而在旅游開發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1、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文化被商品化
民族傳統工藝品作為民族旅游文化藝術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者通過民族傳統工藝品來認識和理解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傳統工藝品越具有濃厚文化底蘊,也越能成為旅游者認知和理解民族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民族傳統工藝品的商品化直接、可行和獨特的表現了民族傳統文化,并且能夠將民族傳統文化通過旅游者的購買行實現其傳播與發展。
2、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被商品化
民族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擅長以直觀的方式被表現出來,從而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支撐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者的購買力不斷提升。民族服飾也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但是隨著傳統民族服飾制作工藝者年齡逐漸增高,而年輕一代少數民族對于古老手藝的不重視,造成了傳統民族服飾制作行業的衰退,從而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進而使更多的旅游者愿意購買民族服飾作為藝術品來進行收藏,這也促使了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的商品化。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促使了民族服飾的商品化,而當民族服飾商品化在旅游業中占有重要位置時,其也對民族地區旅游業產生了促進作用。
3、少數民族傳統飲食文化被商品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中華民族具有及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及深厚的飲食文化知識。所以在旅游開發中,獨具一格的飲食當之無愧被列商品化的首選。旅游者可以把飲食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相互復合,通過以個體飲食帶來的身體上的愉悅進而產生對了解整體民族文化意義的精神上愉悅的不同需求。
4、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被商品化
彝族的火把節選美活動,為了賦予彝族火把節“選美”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氣息,使這項活動既有傳統性又有時代性,近年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選美”活動,通過設立了最美的觀眾獎讓前來參加的游客們也能在場上一展自己風采。同時,在場的觀眾也有機會通過鮮花投上一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靚女,美男。這使得場上不僅僅只有專家及評委具有投票權,這種改變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讓更多人了解了選美文化,也給當地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使旅游者也加入到活動中,不僅可以使其體驗節慶的喜悅氛圍,并且可以讓其更為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的文化內涵。目前,國內多數地區都以各種節慶活動的方式來減少旅游淡季帶來的影響,所以通過擴大旅游宣傳來營銷旅游產品已成為普遍共識。
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的商品化正是服飾文化的商品化與節慶文化商品化的完美結合,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歷史悠久,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活動將進行三至五天,人們在這期間開展“選美”、打火把等文體活動。作為彝族特色傳統活動,它并不同于現代商業藝術的選美活動的性質,彝族選美活動的要求十分嚴格,參加比賽的彝族姑娘將儀表大方、舉止端莊、穿著典雅,她們將手持黃傘,圍著草坪上的火堆,通過展現“朵樂荷”的舞姿來選美;彝族選美活動的評委們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有著嚴苛和獨特的判斷能力,不僅要根據她們的舞蹈魅力和外表穿著,姑娘們的人品和聲譽更是評判的重要標準,比如平時對待父母長輩的孝順之心等,從而選出最具民族魅力的美麗姑娘。當今的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下也在不斷進步,它即保留了傳統的民族特色和風格,又在繼承其精髓和核心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比如參賽選手的服裝能夠更加體現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的展示和宣傳等活動,使彝族選美活動的更加蓬勃發展,廣受關注,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外國友人的青睞,即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彝族選美文化商品化的原因
總結來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當地發展經濟的客觀需求。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大力發展,旅游為少數民族當地創造出超乎想象的經濟效益,旅游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利益的商業活動。彝族選美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內涵吸引著游客的目光。當地通過不斷對選美活動的創新、改造和完善,使其被更多人關注,也讓參加活動的游客獲得更加美好的旅行體驗。當地重點宣傳自己的民族特色商品,如樣式繁多的首飾、炫麗多彩的服飾、精致典雅的手工藝品,一方面將其作為宣傳民族文化的方式,另一方面通過銷售獲取經濟利益,促進旅游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進步。而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也是當地宣傳彝族文化和發展當地經濟的方式之一。由于彝族火把節活動的不斷創新完善以及宣傳力度的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其活動接待游客人數在逐年增長,旅游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從整體來看彝族火把節形勢樂觀并朝著好的方向不斷發展。
其次,旅游者對于文化體驗的客觀需要。旅游是一項綜合性活動,通過一次美好的旅游活動,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獨特的自然風光,當地的文化體驗更是旅游最吸引的魅力之一。由于旅游早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們對旅游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人們在觀光娛樂的同時,更希望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和體驗民俗民風,更加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和真實生活。由此,當地政府通過創新和改造選美活動,出售工藝品等方式銷售給游客,使游客能夠更加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選美活動,從而更好的體驗和分享獨特的彝族文化。
再次,當地居民對于本土文化的推廣和銷售。在不斷宣傳和發揚當地特色文化的過程中,當地的特色文化將不斷被更多人了解和認同,作為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會在外界的影響下更加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并從心底產生一種驕傲感,因此他們會更加地愿意與游客進行交談,向游客介紹和宣傳本民族文化,并通過銷售本民族特色商品等方式獲取經濟收益從而更好促進本民族地區整體發展。因此,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對于本土文化的推銷也促進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發展。
最后,政府的相關政策導向與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通過發展當地旅游業,可以促進其經濟水平的進步,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各級政府“發展民族旅游,脫貧致富”和“發展民族經濟,旅游先行”等政策下,當地加大了旅游開發的程度,將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相結合,不斷發展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的過程。
四、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商品化的影響
1、延續了民族的文化傳統
涼山是中國彝族人口的聚居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彝族的火把節選美活動也是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以涼山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為研究對象,以旅游人類學的理論視野出發,考察傳統的選美文化、政府引導活動的舉辦,及媒體及時報道,對彝族傳統火把節選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帶動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由涼山州政府主導的彝族火把節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越來越重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民族特色資源的開發與傳承保護同步,政府主導型的火把節將彝族風俗節慶、選美等傳統文化轉化成商品,將市場資本轉化為動力,以經濟效益作為目的的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的現象,也正是政府擔負起地方建構責任的表現。
3、加速了民族的全球化進程
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的商品化使其的活動規模不斷擴大,觀看選美活動的觀眾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人,也不僅限于中國的游客,它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國際游客的目光。而且,由于它商品化的需要,其宣傳方式的不斷創新,它的知名度與以往相比也大大提升。這良好的趨勢,一方面有利于彝族文化的宣揚和發展,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民族的全球化進程,讓世界各地的人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更加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的整體情況。
4、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的商品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在不斷宣傳和發揚當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作為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會在外界的影響下更加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并增加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從心底產生一種驕傲感,因此他們會更加地愿意與游客進行交談,向游客介紹和宣傳本民族文化,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也避免了民族文化的消亡。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商品化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同時也帶動民族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這種“文化再生產”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看到的它所帶來的巨大效益的同時,應該防止民族傳統文化的本真性遭到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被扭曲、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喪失等等一些系列消極影響的產生。
課題項目:西南民族大學項目資助“探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商品化——以‘彝族火把節選美活動為例”,編號:S201510656148
【參考文獻】
[1] 馬曉京.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2.10,22,6.
[2] 謝春山, 王賀嬋. 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商品化探析[J]. 中原文化研究, 2014(2095-5669).
[3] 李應軍. 民俗旅游開發中的文化商品化與文化真實性問題探討[J]. 文史博覽理論,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