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 山東省棗莊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地區的典型代表,以其為研究對象,采用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多個角度探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認為棗莊市應選擇自上而下的推動和自下而上的拉動共同并進發展的模式,其實現路徑是:加快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進城鎮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公共服務均等新載體;深化體制改革。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地區;新型城鎮化;模式;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
A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and Practical Path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HAN Xiao
Abstract: Zaozhu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 of a resource-based city. Taking the city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integrates bo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a new urbanization pattern from various angles. It proves that the city should adopt a joint development pattern synergizing powers from both bottom up and top down. The practical path is to accelerate the urban industrial upgrade,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level, boo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create new carrier of equal qualification for public services and deepen institutional reform.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a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new-type urbanization, pattern, practical path
城鎮化是農村社會演進并通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過程。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又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施和完善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城鄉統籌,實現人口、勞動力在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的轉移和調整,統籌城鄉發展,走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對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山東省棗莊市作為資源型城市,面臨著經濟增長缺乏后勁、生態環境惡化和社會矛盾積聚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棗莊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推進棗莊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新型城鎮化相關因素的實證研究
(一)指標體系建立及變量解釋
本文選取城鎮化率為因變量,作為度量新型城鎮化水平的指標,用Y表示,采用主成份分析法,通過導出幾個主分量,使他們盡可能地多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而彼此不相關。以下分析由SPSS17.0統計軟件自動完成[1]。本文用人均GDP作為度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用X1表示;從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看,影響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為第二、第三產業,因此選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作為度量產業結構調整的指標,分別用X2、X3表示;選擇城鄉居民收入比作為度量城鄉統籌的指標,用X4表示。(見表1)
表1 影響城鎮化的指標選擇
(二)新型城鎮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限于數據的可得性,通過整理2010-2015年的歷年相關數據[2],分析棗莊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統籌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并對影響新型城鎮化的相關因素進行實證分析。考慮到個指標的測度單位并非完全相同,在主成分分析前用各變量的均值與標準差將各個變量標準化,得到ZX1-ZX4,然后對標準化的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對ZX1-ZX4進行主成分分析[1],發現前1個主要成分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88.847%(見表2),KMO值0.721(見表3)。在統計分析中,KMO值達0.6,累計貢獻率超過70%就可視為已提取主要成分,各成分作用顯著,回歸結果優良。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通過計算,得到以下標準化回歸方程:
Y=0.4032*ZX1+0.3532*ZX2+0.3174*X3-0.2104*ZX4+0.4191
(1)
由于變量是標準化的變量,單位已經相同,該式可以比較各個變量對Y的重要程度。
將變量還原成Y與X1-X4的關系,得到如下回歸方程:
Y=2.56X1+1.73X2+1.64X3-1.23X4-176.51(2)
(三)模型結果解釋
1.由(1)式為標準化方程,可以比較各個變量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程度,系數的大小即是其影響程度大小的表示。人均GDP(見表4),系數為0.4032,從一般意義來說,人均GDP更能代表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而人均GDP與城鎮化率互為因果。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影響程度雖然分別排在第四、第三位,但從系數來看,對城鎮化影響的程度仍然較高,分別為0.3174、0.3532。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棗莊屬于城市轉型階段,承接的產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第二產業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要高于第三產業。
表4 各因子影響新型城鎮化程度排名
2.由方程(2)可分析得,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則會促使棗莊市城鎮化率提高2.56個百分點,同理,第二產業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會促使棗莊市城鎮化率提高1.7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會促使棗莊市城鎮化率提高1.64個百分點。雖然第三產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由于政策長時間傾向于工業,導致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發育不足。有相關研究表明,在固定資產投資數相同的前提下,輕工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數為重工業的兩倍,第三產業提供就業崗位數為第二產業的三倍。所以,政府應該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行業,以便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城鄉收入比每提高1個百分點,棗莊市新型城鎮化水平將降低1.23個百分點。雖然棗莊市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比有所減小,但是仍然嚴重阻礙了新型城鎮化向前推進。據分析,村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不增反降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額增大的主要原因。
二、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
從全國范圍看,城鎮化模式有多種,但每一種城鎮化發展模式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條件。因此,應根據各區域內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與社會歷史條件,選取有針對性符合本地區特色的城鎮化模式。根據棗莊市總體發展規劃和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內在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為:棗莊市應選擇自上而下的推動和自下而上的拉動共同并進發展的模式[3]。
自上而下的推動即指中心城市的擴散、擴展,配套提高城市服務功能,完善城鎮網絡體系,強化都市圈建設,并借助經濟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合力作用,擴大城市規模,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擴散效應。棗莊市受自然地形條件的影響,城市發展呈現南—北狹長的發展格局,依據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棗莊市的交通等現狀條件不允許棗莊走攤大餅式的發展道路,對于棗莊市中心城、次級中心城近郊區的城鎮而言,要甘于做母城的衛星城鎮,合理界定自身的功能定位,承接母城產業梯度轉移和輻射能量,配合母城共同發展。當前棗莊市小城鎮布局較為分散,遠郊小城鎮發展也較為緩慢,遠郊弱勢小城鎮要善于突破行政區劃的狹隘視野、突破單體城鎮化的封閉觀念,重新審視自身的區位、環境、資源、交通、產業、社會文化等發展條件,在區域城鎮體系或城鎮組群中找準特色定位,發揮聯合投資、聯合招商的優勢,采取共建產業園區、共享基礎設施的策略,逐漸實現產業互補、交通一體、以及生態共享。
自下而上的拉動模式,即指通過引資、集資,大量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同時在具有區位優勢的地區興建二、三產業及城鎮配套設施。通過以上的發展以及在農村的積聚,最終實現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向城鎮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用地逐漸向城市用地轉化,傳統的農業生產向新興的加工和市場轉變,進而拉動鄉村城鎮化的進程。其發展機理如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直接給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就業機會,使農村逐步擺脫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但對于規模較小的鄉鎮企業個體而言,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客觀上不斷追求“規模經濟”才能在競爭中立足和發展。由于不同產業在相同或相近鄉村之間的發展,形成了前后向、上下游之間關聯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聚集,由此在集群內產生“溢出效應”、分工合作、技術的不斷創新,從而加強了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市場信息在鄉鎮企業之間不斷傳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帶,增強了區域競爭力。大量鄉鎮企業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可以共同使用和擁有便利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信息服務,同時為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鄉鎮企業又自覺和不自覺地促進了交通、通信設施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伴隨產業的不斷積聚,農業逐漸退位于鄉鎮企業;農民不斷成為鄉鎮企業的職工;農村逐步向城市轉化,最終實現了鄉村的城鎮化。最后,市場的形成和壯大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以制造業為主的小工業區、產業街等產業集群在自我積聚和膨脹的同時,由于人口的大量集中、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基礎設施需求的膨脹,城市建設和基礎的壯大及發展環境的優越,進一步吸引周邊地區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該地區集中,導致該地區成為地方小城鎮。經濟要素的大量集聚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客觀上要求規劃、建設、教育、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等種種社會職能與之配套,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順理成章地進入家庭。
三、新型城鎮化實踐路徑
(一)加快城市產業結構升級
一是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化解過剩產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等產業發展壯大。推動服務業與城鎮化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公共服務業,扶持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適應城鎮居民消費多樣化趨勢,積極培育面向城鄉的文化與休閑旅游、都市休閑業,鼓勵發展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社會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二是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功能結構優化緊密結合,實現以產促城、依城興產,促進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老城區要實施騰籠換鳥、完善設施配套,提升人居環境。新城區要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現代服務功能,建設生活便捷、環境優美的新市區。加快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園區轉型升級,推動符合條件的園區由單一產業功能向綜合功能轉型。合理確定園區職能分工,優化功能分區,協調好產業設施、居住設施、服務設施等的配套完善,倡導適度混合功能開發,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間,實現職住平衡發展,促進人口集聚,實現人口、產業在園區有機融合,使園區盡快發展成為產業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宜業宜居的城市新區[4]。
(二)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健全農技綜合服務體系,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實施農機化創新示范工程,加快建設以農業物聯網和精準裝備為重點的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推進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同時加強對農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三)推進城鎮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推動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根據各地區氣候、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特點,將城市建設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統籌城市公園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布局,提高城市綠色空間比例。按照綠色、生態、低碳、宜居理念,規劃布局住宅生活區、工業區和休閑娛樂區,促進居住和就業的就近平衡。二是加快低碳社區建設。優化社區土地使用空間、功能布局和社區生活圈,促進社區生活方式、運營管理、樓宇建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綠色低碳化。開展低碳家庭創建活動,鼓勵選用低碳節能節水家電產品以及簡約包裝商品,鼓勵采用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居民自覺減少能源和資源使用[5]。
(四)構建公共服務均等新載體,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農村新型服務社區綜合化,在構建模式上,根據不同特點,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社區架構模式。對于融入城市化程度較深、主體功能與城市社區大致相似的農村,建立現代型社區服務中心;對于就地城鎮化、主要基礎設施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輻射作用的農村,建立區域性社區服務中心;對于地處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村,主要建設配套莊稼醫院、化肥農藥專賣店等突出農業生產和滿足本村村民需要的純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調整農村教育布局,提升農村學校的規模化水平,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建立健全文化管理的長效機制,實現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城、區、鎮、村四級全覆蓋。三是提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多元公共衛生體系[6]。
(五)深化體制改革,推動機制創新
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對在城鎮有固定住所、有穩定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辦理城鎮戶口。創新人口服務和管理制度,推進城鄉戶籍一體化管理,推動農村人口市民化。在農村社保、醫保、收入、受教育機會、就業結構等資源配置上,與城市平等對待。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試點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標準,禁止一戶多宅。三是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對在城鎮就業、居住、轉為城鎮戶口的人員,在子女入學、參軍、就業和生活保障、醫療保險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未享受城鎮社會保障之前,允許保留農村土地承包權。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
[參 考 文 獻]
[1]李寧華.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探析——以湖南永州為例[J].金融經濟,2013(24)
[2]棗莊市統計局.2015棗莊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275
[3]新玉言.新型城鎮化理論發展與前景透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2
[4]顧朝林.論中國當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觀察,2012(3):14-21
[5]張松.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濟南市小城鎮發展路徑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6]隋平.新型城鎮化的模式及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3(8):144-146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