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其中一個較具開放性的教學環節,口語交際教學現狀仍存在不少問題,其教學方法、課堂模式、口語交際內容、課堂效果等現狀依舊不理想。在未來的教學發展過程中,教師應在口語交際的教學理念方式、課外教學活動、教學情境及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發展策略
口語交際是學生發展的基礎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教育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小學生的口頭語言交際興趣的培養,提升用普通話表達交流的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因此教師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應該加強理論聯系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系統的訓練
培養小學生愛開口的意識和會講話的能力要通過有引導意義、有規律的日常訓練。然而目前小學階段的口語教學組織呈現單一化。如,教師只是固定地安排某一堂課開展口語交際活動,而沒有將其滲透到日常教學中,缺乏系統的指導練習。
2.口語交際教學形式化
當前不少語文交際課課堂呈現形式化,沒有真正落實完成教學任務,一些教師對教學目標不清楚而且也沒有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一方面一些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沒有強化小學生開口交流的意識,只是單方面在講授知識,忽略了語文交際的靈活性與雙向交流性。另一方面教學指導具有片面性,沒有顧及全體學生,對部分不愛說話、不善表達的學生沒有開展個別指導,因而課堂交際活動成了表現較活躍的學生的專場。
3.口語交際教學內容不豐富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不是只局限在課本知識內,而是涵蓋了多樣化的外部實踐活動。然而有些教師把教材內容當作唯一的口語交際教學內容,忽略了跟小學生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沒有進一步拓展其教學內容,到實際生活中去創設交際環境。缺乏豐富的語境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思維的拓展和表達的欲望。
4.口語交際效果不理想
學生表達不清晰,語言貧乏,這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就算是大人包括一些老師在內,說話有時也不規范。在信息時代,網絡不斷普及與發展,其語言的不完全規范性無疑對口語交際教學的發展構成一大挑戰。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發展策略
1.更新教學理念,增強口語教學實際效果
教學理念是決定教學工作開展和成效的因素之一。因此語文老師對交際這一部分要有一個清晰的教學目標認識,明確加強語言交流訓練對于小學生發展的基礎性意義。同時要設計合理有序的方案步驟,加強課堂上對學生語言交流方法的指導,有引導性地開展對話教學。
如開展語文第五冊第八組《夸夸我的同學》時,教師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鑒于語文新課標第三、四學段的要求,即學生不僅要學會認真傾聽,用普通話交談,說見聞、感受和想法要清晰明了,講故事要能夠完整生動,同時對于別人的講話要能掌握主要觀點并會簡單轉述。因此設計教學環節時,口語老師應鼓舞學生踴躍發言,找出同學身上的優點,并且把自己聽聞或看到的具體事例講述出來;同時可以讓其他同學試著轉述上一位同學所講的事例情節,這樣在增進情誼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述習慣。
2.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充實口語教學內容
只有課堂上的教學,對于提升小學生語文口頭交流表達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借助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增加教學內容。所以老師應該多組織、帶領學生到戶外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例如參觀、慰問、訪問、調查、郊游、聯歡等,加強團體、班級、社會交流。
以第四冊第五組《教你玩游戲》這個主題活動為例。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運用情境教學法在戶外創設真實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實踐過程中體驗游戲的技巧方法和樂趣。由于該學段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初級階段,既要學說普通話和聽人說話,簡單敘述感興趣的事情,相互交流也要友好自然。據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講述游戲中有趣的環節以及自己領悟到的游戲技巧等,和同伴互相分享交流,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的興趣。
3.利用情境帶動學生參與口語交流互動
李吉林老師曾說過:“言語發源于具體情境之中。”因為只有在相應的情境里,人們才有了言語表達的動機。因此在開展口語交際訓練時,教師不能只限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更要注重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打開思維和話匣子。
如第三冊《看望生病的同學》的主題活動,教師可組織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生病的同學”和“探病的同學”。通過這樣的情境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融入情境的過程中激活想象力和記憶的話匣子進行交際交流。又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六一”活動光盤,喚起學生關于六一活動的記憶,對“怎樣過兒童節”的話題暢所欲言。
自由的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交流的熱情,培養口語表達的積極性。
4.采取多樣化的教學訓練方法
把口語教學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采取多元訓練方式,形成有組織性的教學訓練模式,開展教師引導下學生探討交流的課堂活動。根據課標要求,五、六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要有所提升,聽人說話既要認真耐心、尊重彼此,也要能勇于討論、條理清晰地表達與人不同的想法,語氣適當。所以進行高年級階段的口語教學,教師要自覺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將學生分成討論小組以便自由交流、探討、解決問題。以語文第十二冊《民風民俗》的口語教學作為案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小組分別收集材料,討論不同的民族、區域的節日風俗。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每個學生因產生了參與感而有了互相交流的熱情和興致。對于這一階段學生的更高要求是可以在不同場合做一定的發言。因此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故事會大賽、導游解說比賽等小學語文興趣活動系列,促進小學生在語言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力方面的逐漸提升。
5.完善口語交際教學評核體系
如果只是從成績測驗結果的角度來考核評價小學階段的口語交際教學成果顯然是不可取的。教師要把學生的參與過程納入評核體系,多角度、全面地評價他們的語言表達交際能力及發展情況,包括對學生參與口語交際訓練的態度、興趣、行為、結果等方面綜合的考察,以獲取評價的最佳結果。優化運用定性、定量等多種評核方式,通過民主科學的評價方式,總結出合理的、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學生提高自身口語交際水平的評價結果,激勵學生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交際活動是人們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而口語交際能力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由此可見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而在小學時期培養學生開口說話的興趣和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因而在這一階段的教學,語文教師應正視當前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自覺改進教學設計方案,綜合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培養文明得體的說話表達習慣和與人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張晶煜.激“活”口語交際,實現有效教學:淺談當前口語交際教學的弊端及改進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1,650(10).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