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琳
摘 要:素質教育為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在教科研活動暢行的今天,課題研究、深思教材,踏踏實實研究教學是一線教師必須有的精神。如今,我繼續走在科研之路上,期待在歷練中收獲成長。
關鍵詞:科研;專業成長;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源于一種好奇
自2011年高新區教育局提出“小課題”研究工作,我便積極投身其中。從開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在課題研究方面小有收獲,這其中的經歷可謂“酸甜苦辣咸,嘗盡研中百味”。
首次接觸小課題的研究工作,“什么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對于我的教學有何益處?”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我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成為我校第一組參與研究人員。課題研究讓我嘗到了搞科研的樂趣,經歷了選擇課題—確定課題—課題立項—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分析處理研究資料—總結研究結果—結題鑒定,這一路走來,頗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
至今,我負責了三個區級小課題的研究,《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研究》《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策略研究》。三年的課題研究讓我在教學科研工作中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每次課題研究,我都要上好課題實驗課,認真聽取同伴的意見,及時對實驗課進行反思。教學中,客觀把握學生層次,深入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對待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必要的層次調整,使我的課堂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而籌算。一次次研究,一次次積累,由最初的摸索、借鑒到有針對性的創造,在感悟、學習、教學方面逐漸成熟。設計教學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科學性、教學手段的先進性不斷增強,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逐步運用到教學中。
研讀伴反思,堅持并成長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借著學校“專業成長明星的評比”勢頭,我開始在教材研讀、教學反思方面沉靜深思……
研讀教材,多方求證,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任教十幾年,教學五年級卻是第一次。摸著不熟悉的教材,底氣有點不足。同組的蔣老師告訴我,一定要多研讀教材,多翻閱教參書,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于是,新學期初期,我立志每個新內容都要細細研讀,達到教與學的堂堂清。翻看我的教材分析記錄本可以看出,從全冊書的教材全析,每個單元的總體把握,直至每個信息窗的具體安排及對應的課后隨記,清清楚楚地擺明了我的思考歷程。
例如,研究“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一課時,難點在于對方向的確定。如何讓學生清晰地表述方向呢?我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出示自己的方法,從而很快地得出在觀測點上標明4個主方向很有利于自己判斷方向;對于“西偏北40°還是北偏西40°”學生會有怎樣的思考方法呢?這時的錯誤出示會給他們思考的空間。最后出示清晰分析有關方向和角度的重點:方向的確定——標清4個主方向,先看角度挨哪個軸近,寫清方向( )偏
( ),再測量角度;距離的確定——先觀察測量比例尺,再計算實際距離,同時還要注意語言描述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通過這一課前的研究和思考,課上的教學清晰而有效,學生這節課的思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后反思,總結得失,為自己的專業成長奠定基石
“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地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后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優秀教師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作為年輕教師,更要積極響應。近幾年來,我一直在堅持撰寫教后反思,大約有十幾萬字了,僅五年級上學期我就寫了6萬字的隨筆。我給自己制定的寫作計劃是:每一節新課后都要有反思。
開始時,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例如,我把教學過程中預先設想到的新穎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或者對偶發事情處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課后認真記錄下來,便于今后教學時借鑒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堂教學總會有點滴疏漏、失誤之處。如,在教學中,有時沒有真正照顧到后進生、學生之間的合作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恰當、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這些都在課下及時地做好了記錄,并對于一些特殊或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十幾年的教學之路,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科研風格,這一切都源于自我注重研究、注重反思。相信在自己的堅持下,我的教學實踐會沿著一路的創造、探究、專業途徑,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走向專業型的優秀教師。
我會一路堅持,一路成長!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