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娜娜
摘 要:教育乃治國安邦之重要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不再像以往只關注于吃喝,近年來,教育教學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更被人們所關注。在我國新課標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生識字教學成為當前我國各小學的教育重點之一。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教程對于學生今后的閱讀與寫作有直接的影響,這要求低年級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教學、積極指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低年級;識字教程;困難;解決對策
識字教程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內容,對于小學語文成績的好壞有很大影響。低年級語文教程作為小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應受到重視,小學班主任作為孩子的授課者,應該在課堂上更多地教會學生識字的方法,而絕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課本上出現的字,這要求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多加溝通,了解孩子所需,積極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本文主要就小學班主任與學生關于小學語文識字教程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希望對于解決當前問題有一定的作用。
一、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手段單一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效率而忽視了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班主任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教師,對孩子的教育還像以前一樣機械化,讓孩子熟背、抄寫當天所教的字,而對于學生在課后的引導少之又少,學生在課后遇到不會不熟的字也只能將錯就錯,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教學進程,讓學生感到乏味,從而產生厭倦心理。對于學習識字的興趣也就慢慢減少,到最后對于識字教學感到可有可無。
(二)許多家長對識字存在誤區
一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早地接觸識字教學,將自己的孩子在不適當的年齡送入學校學習,對于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研究表明,語言的發展時期并非孩子的適合學習識字教學的階段。因為,孩子在語言培養方面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識字能力的培養需要班主任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需要采取適合孩子的辦法,不能超出孩子所處年齡段范圍的適應能力,不然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對于孩子的識字時間以及孩子以后在識字課上的表現,家長與班主任應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能只看當前,不能只看孩子學習漢字的效率,更應該注重于孩子以后的發展。
二、新課標要求下解決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不足的辦法
(一)創新教學模式
對于漢字而言,每個漢字都有其自身組成的規律,班主任以及其他相關老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漢字自身存在的規律進行教學,這有利于低年級學生對漢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于漢字的記憶也更加清晰。漢字具有龐大的體系,在教學上,班主任不應只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注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現代技術的發展也為小學生識字教學帶來了便利,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更加了解漢字,并且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有趣教學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在遇到較難的字時,班主任以及相關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將復雜的字簡單化,或者通過一些小故事、猜謎語等方法進行教學,便于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對校園的管理中,學校應該做到有計劃地利用教學場地,校園應該積極響應國家創設豐富校園的號召,在教育教學中,班主任應該起到引導作用,尤其是在漢字教學中,班主任應該注重學生感情,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主動詢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小學低年級識字教育的發展。
(三)家長正確看待學生成績
由于孩子的年齡、心理承受壓力等方面的原因,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對現今低年級班主任以及學生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的家庭對孩子學習也會產生影響,要求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關注孩子作業的對與錯,而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學習的過程,教會孩子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對于該學科的興趣,而不是以往的對了給予獎勵,錯了便懲罰孩子,這對該階段孩子的發展有不良作用,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不利于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還有可能會降低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甚至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作為低年級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識字對于學生以后的閱讀與寫作都有現實意義。我國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對于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影響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進一步拓寬了學生學習的視野,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也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不過,目前我國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我國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方面應該加大重視力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這是新形勢下教師教學的重點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海龍.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才智,2013(1).
[2]傅浩.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8).
[3]陳昕.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識字教學探討[J].教師,2015(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