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
摘 要: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在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它擔負著教育學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兩項重要任務。尤其是在當今獨生子女大都在家長的保護下成長缺少對社會的認識,也缺乏獨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讓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產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學生的認識也就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針對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進行一下簡單的探討,看看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社會現象;提高修養
一、教師要做到課堂上有效教學
教師如何在教學的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教學呢?首先,教師要在課前精心準備課堂上要用的資料,保證課堂上能夠及時地拿出資料和案例來印證自己的教學,其次課堂上,教師要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利用多媒體技術多去播放一些有助于教學的視頻來吸引學生課堂上的興趣,在課堂上要采用提問教學的課堂策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改變自己。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拿出實際的例子來印證自己的教學,讓學生相信自己所說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積極地發言,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沒有學到需要去進行補充,最后,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作出評價,對于學生表現好的地方要進行及時的表揚,對于學生做的并不是特別好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前進,突破自己,這樣一節課下來,教師的教學才能有效果,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的社會發展性。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認識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社會與品德的教學要來源于生活,包含生活并且還要高于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點呢,首先,教師所選用的教材案例都是具有普遍意義和教育意義的生活實際發生的案例,教師把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實例擺到課堂上,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社會上的現象,并在現象中提高對社會的認識,提高學生自身的品德和社會的發展性。例如:把社會上一些青少年的先進的事跡做成材料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進行播放,來加強學生們的道德意識,告訴學生做人的道理,怎么做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再如,教師把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教育視頻拿到課堂上,去告訴學生這些人究竟犯了什么錯,導致了什么樣的后果,從而去教育學生,哪些是社會的底線,什么事不能做,做了會對社會對自身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以此來警醒學生來教會學生做人的
道理。
三、定期舉辦教學活動,讓學生實際參與進去
社會與品德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旨在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和社會發展性,那么,如何來學好這門課程呢,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去接觸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去提高自身的修養,鍛煉自己的品格。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去跟他們聊天,去幫助那些老人打掃衛生,讓學生學會尊老愛幼的品格,教育學生們要關愛老人,關心老人。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孤兒院去關愛那些沒有父母的小朋友,同樣都是同齡人有的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卻很艱苦,讓學生關注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這樣能增加學生的愛心意識,也能使學生感受到這個社會上有那么多人需要幫助,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過的那么幸福,使學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四、開展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社會意識
在小學社會與品德這門課上,教師主要針對的是小學生的日常社會生活常識、政治法律常識、日常行為規范和社會公德等方面進行教育,那么,教師可以針對以上的內容開展專題知識講座,讓小學生去了解日常社會生活中會遇到的一些情況,以及應對的措施,真正地做到認識這個社會,提高社會發展性,針對社會上的現象聯想到自己身上,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社會意識。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預防火災的專題講座,告訴學生遇到火災應該怎么做,開展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講座,引導小學生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也可以開展感動中國人物專題講座,講述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讓學生從小就能學會向他們看齊,提高自身的修養,尊老愛幼,愿意伸出援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些都是品德與社會該教會學生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自身社會發展中必須遵守和懂得的規則。
在小學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開展中,教師一定要總結,本著以提高學生自身修養和社會的發展性為原則來教學,采取不同種類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去認識這個社會,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從而來印證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存在的重要性。至于教師究竟要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慢慢去研究去思考了。
參考文獻:
姜麗榮,王先娟.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策略[J].東方青年,2012(12)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