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
摘 要:在運用“游戲教學法”時,小學教師應當確保其與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情況形成密切的聯系,這樣才能在充分誘發學生游戲參與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以游戲為載體實現對于所學數學知識點的更深刻認識、理解與靈活掌握。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小學數學;交換游戲;競賽游戲;操作游戲
小學階段的學生實際年齡較小,對既好玩又有趣的游戲情有獨鐘,分外熱愛。甚至不少人說:“假如學習也能像做游戲一樣新鮮有意思就好了”。針對學生的這一主觀心理需求,筆者在自身的數學教育實踐中,將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游戲靈活而多變地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并都取得了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
一、交換性質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所謂交換性質的游戲并不是指實物的相互交換,而是學習知識與學習知識之間的交換。在學習了“認識負數”這一章節的內容之后,班上的學生大多數已經對負數形成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以此為基礎,筆者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交換性質”的課堂游戲,具體要求如下:學生可以告訴老師一個自己所了解的“負數”相關知識,作為回報,該名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問一個自身迫不及待想得到解答的一個問題,但是該問題必須與“負數”有關。
有的學生告訴筆者:“比0℃低的溫度要用‘-來表示,如,零下二十五攝氏度應記作-25℃”,但同時,也提出了他心頭的疑問:“0屬于正數還是負數呢?”有的學生告訴筆者:“雖然4前面沒有‘+號,但是我也知道它是正數?!贝送?,也提出了他對于“負數”的不解之處:“是不是任何一個負數都比正數要小呢?”……學生紛紛躍躍欲試,樂此不疲,課堂學習氣氛得到了空前的愉悅與融洽。
如此,借助這一師生“交換性質”的課堂游戲,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使學生清楚地表達出了自己對于負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從而為筆者得以全面、宏觀地把握班上學生對“負數”的真實了解情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為接下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負數”相關知識的針對性、有效性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前提準備工作。真正起到了借助交換性質游戲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良好作用。
二、競賽性質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實際年齡較小,但他們也同成年人一樣有著較強的競爭意識及好勝欲望。鑒于此,筆者在自身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利用小學生的上述主觀心理特征,并靈活、科學地設置一些競賽性質較強的課堂小游戲。
如,在學習了“分數乘法”這一章節的具體知識點之后,筆者就在課堂上為學生精心編制了一道道的分數乘法練習題目:六(1)班有40人,女生占全班人數的2/5,女生有( )人,男生有( );一袋大米10 kg,已經吃了它的2/5,吃了( ) kg,還剩( ) kg。鼓勵學生在筆者給出題目之后,就快速進行搶答,看究竟誰能又快又準確地計算出正確的答案;待到該題目被完全解答完之后,再進行下一道題目,依此類推。
這樣,就在這種濃烈的競爭氛圍中,極大地鍛煉與發展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敏度,進一步鞏固、深化了他們靈活運用“分數乘法”相關知識進行數學計算的實踐應用意識及能力,真正取得了一舉多得的良好的課堂教育教學效果。
三、操作性質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喜歡動手進行實踐操作。這就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操作性質的游戲展開具體知識點的教學提供了充分的客觀心理依據。
在對小學生的這一特征形成深刻的認知之后,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就會結合實際情況將操作性質較強的游戲適當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知識點的教學活動之中。如,在學習“圓”這一章節時,筆者帶領學生進行了如下操作性質感十足的課堂游戲:每個人利用小剪刀裁剪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形,然后嘗試將其想象成是自行車的車輪,用兩手推動“想象中的車輪”,看究竟哪個形狀的“車輪”能靈活自如地進行運轉?哪個形狀的“車輪”不能進行正常的運轉?如此,通過該操作性質較強的實踐活動,學生就能直觀且形象地感受到“圓形”在自行車車輪中運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趁勢講道:“自行車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形,其實是有著嚴格的科學依據的,這就跟‘圓的相關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便很自然地實現了新課的順利導入。如此,便在滿足學生實踐操作需求的同時,幫助他們實現對于“圓”更多相關知識的深入了解做好了充分的前提準備工作。
總而言之,在運用“游戲教學法”時,小學教師應當確保其與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情況形成密切的聯系,這樣才能在充分誘發學生游戲參與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以游戲為載體,實現對于所學數學知識點的更深刻認識、理解與靈活掌握。
參考文獻:
張浩榮.游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吉林教育,2015(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