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影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082
[摘要] 目的 通過實驗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進行針灸干預治療后的傳導功能的變化情況。方法 收集該院進行治療經過專科醫師確診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病人使用神經病變基礎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治療組病人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灸干預治療。治療結束后比較其神經傳導功能。結果 治療組病人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病人的治療有效率。治療組病人的神經傳導功能好于對照組病人的傳導功能。結論 對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實施針灸干預治療,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針灸;神經傳導功能
[中圖分類號] R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b)-0082-03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患有糖尿病的人數每年遞增,所以相應的糖尿病并發癥的人數不斷增加,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的心臟損害,其中發病最多,最常見的并發癥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2]。病人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表現為病人感覺障礙,四肢腫脹,不能夠自由活動。目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方案是:對癥治療和去根治療,即控制血糖的同時改善病人周圍神經的功能。但是目前尚且沒有改善病人周圍神經功能效果較高的藥物,隨著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糖尿病的并發癥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許多研究人員針對糖尿病的并發癥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案進行細致的研究。所以該研究通過收集2015年2—8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經過專科醫師確診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7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進行針灸干預治療后的傳導功能的變化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2—8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經過專科醫師確診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70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抽簽的方法,將70例病人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研究對象。經過研究發現對照組有16例女性研究對象,有19例男性研究對象。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43~82歲,其平均年齡為(54.35±3.5)歲,對照組研究對象的患病時間為3.5~11.3月;平均病程為(4.7±0.5)月。對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變程度分類可以劃分成,輕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3例,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2例,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0例。經過研究發現治療組有14例女性研究對象,有21例男性研究對象。治療組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42~79歲,其平均年齡為(56.68±4.4)歲,對照組研究對象的患病時間為3.2~11.6月;平均病程為(5.5±1.2)月。對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變程度分類可以劃分成,輕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2例,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2例,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11例。對所有研究對象的基本生命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情況以及其他并發癥等等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其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對象實施基礎治療,針對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主要治療方法為使用胰島素嚴格控制病人的血糖,預防病人出現腦梗死或者心肌梗死,同時對病人使用神經營養藥,防止神經進一步受到損害。
1.2.2 治療組 治療組病人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對象實施基礎治療,針對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主要治療方法為使用胰島素嚴格控制病人的血糖,預防病人出現腦梗死或者心肌梗死,同時對病人使用神經營養藥,防止神經進一步受到損害,在這基礎之間進行針灸方法僅干預治療。在病人的曲池穴、合谷穴、外關穴、三里穴、太沖穴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方法每日針灸1次,每次針灸40 min。7 d為1個治療過程,連續針灸3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并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3 檢驗方法
1.3.1 神經傳導情況判斷 對所有研究對象的神經傳導功能進行檢測的項目為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正中神經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脛神經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
1.3.2 治療效果評價 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不良臨床表現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腫脹疼痛等等相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不良表現完全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張力恢復正常則可以判定為治愈。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不良臨床表現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腫脹疼痛等等相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不良表現基本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張力恢復正常則可以判定為顯效。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不良臨床表現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腫脹疼痛等等相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不良表現基本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張力基本恢復,則可以判定為有效。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不良臨床表現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腫脹疼痛等等相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不良表現沒有明顯改變,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張力基本無變化,則可以判定為無效。
1.4 統計方法
將所有研究對象所得數據輸入SPSS16.00進行統計分析,對技計數數據使用t檢驗,對計量數據進行Kb2分析。判斷其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人的質量有效率比較
經過實驗發現對照組病人中經過治療后治愈有3例病人,顯效有12例病人,有效為7例病人,無效為13例病人,所以對照組病人的治療有效率為62.86%。而治療組病人經過治療后,治愈有10例病人,顯效有15例病人,有效有9例病人,無效有1例病人。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7.14%。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對照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0.89±3.56),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為(38.79±2.51),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1.59±2.51),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37.25±3.11)。治療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56.19±2.47),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為(47.12±3.12),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9.12±2.15),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5.18±1.31)。對對照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神經功能情況與治療組病人神經功能治療結果對比發現,治療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病人的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我國研究人員通過做大量實驗發現,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的主要機制可能是由于病人機體內部局部組織出現循環障礙,病人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表現為病人感覺障礙,四肢腫脹,不能夠自由活動。經過研究發現這種障礙嚴重的影響神經系統的水分和營養的供給情況,導致相應的神經系統出現相應的病變,如果這種疾病不進行及時處理會導致病人出現神經的閉塞,最后只能進行截肢,目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方案是:對癥治療和去根治療,即控制血糖的同時改善病人周圍神經的功能[3-4]。而在這種現象中醫上認為,痰濁阻塞導致的氣血不通。所以正對這種狀態需要進行通脈調和,溫經補虛。該研究通過收集2015年2月—2015年8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經過專科醫師確診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7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進行針灸干預治療后的傳導功能的變化情況。發現發現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0.89±3.56),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為(38.79±2.51),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1.59±2.51),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37.25±3.11)。治療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正中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56.19±2.47),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為(47.12±3.12),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9.12±2.15),其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為(45.18±1.31)。對對照組病人經過治療后的神經功能情況與治療組 病人神經功能治療結果對比發現,治療組病人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病人的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實施針灸干預治療,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葉大智.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4):41-42.
[2] 曹平,陽仁達.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meta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1,17(1):97-101.
[3] 張海燕,鄔偉魁,李芳,等.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4):260-264.
[4] 王自春,郭福成.針灸治療老年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4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330-4331.
(收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