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偉
摘 要:歌唱活動是幼兒園一門重要的教育活動,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如游戲、表演、創編、合作式歌唱來促進幼兒在歌唱活動中的主動性,并使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與滿足。
關鍵詞:歌唱活動;多種形式;主動性
歌唱活動是幼兒園一門重要的教育活動,它以幼兒為主體,以適合幼兒的音樂為客體,通過教師組織和設計的多種形式,使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教學活動,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歌唱能力,讓幼兒獲得身心全面發展為過程的最適合幼兒的教育形式。如何使幼兒在歌唱活動中身心愉悅,獲得快樂,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了使幼兒不為歌唱而歌唱,我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探索。
一、認清幾個問題
1.歌唱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使幼兒學會歌曲,而是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歌唱活動帶來的快樂
[案例1]在教授歌曲《喂小鳥》時,幼兒興趣普遍不高,在帶領幼兒歌唱數遍后,部分幼兒開始出現不耐煩的情緒,開始嘀咕、抱怨。有的幼兒說:“老師,好累哦,我們休息一下吧?!庇械挠變赫f:“老師,這首歌好難聽,我不想唱了?!庇械挠變褐苯优吭谧郎喜怀???吹竭@樣的情況,我依然固執地對幼兒說:“小朋友,我們再練幾遍,等大家學會了,老師請小朋友上來表演。”以往,如果我提出可以上臺表演,幼兒表現一般都會比較積極,但這次,幼兒依然提不起勁歌唱。
從案例1中可以知道,幼兒對歌曲的關注度是能否學好一首歌曲的關鍵,教師能否及時處理幼兒的消極情緒也是學習歌曲的重要因素。在案例中,我過于執著地讓幼兒學習歌曲,忽略了他們的情感,他們根本不喜歡這首歌,就算一遍遍練下去,只會增加幼兒的反抗情緒,對幼兒學會歌曲一點幫助也沒有。當我在了解了幼兒的不滿情緒后,應該讓幼兒適度休息,調整情緒。也該從自己身上反省為什么幼兒不喜歡這首歌,是不是歌曲形式過于枯燥,應該及時想辦法調整教授歌曲的形式。
2.歌唱活動不是單純的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活動,而是需要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激發幼兒主動歌唱、快樂歌唱的活動,使幼兒獲得最大的快樂和滿足
[案例2]在教授新歌《夸家鄉》時,有兩個詞語幼兒總是會搞混,“黎里城”和“黎里人”。所以,我只能帶著他們一遍遍地反復唱這兩句,雖然一直練,可我發現只要一唱到這兩句,幼兒就會停頓接著還是唱錯,于是這節課從唱歌變成了練歌。
從案例2中可以知道,幼兒對于一些拗口的歌曲確實比較難記憶,這與他們還沒發育完全的思維有關系。這時候教師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到底是讓他們不斷重復練不會的部分,還是讓他們唱著錯的歌詞,快樂地把歌曲唱完。案例中,我過于糾結這個錯的詞語,以至于忽略了幼兒其實很喜歡這首歌,我其實不必太在意一兩個詞語的準確性,歌曲本來就具有隨意性,只要在幼兒唱的過程中適當提醒幼兒,慢慢地他們就不會再唱錯了。
二、運用多種形式,唱出新意
1.游戲貫穿歌唱活動
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快樂而主動的活動,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等特點,在游戲時,幼兒的記憶、思維等狀態都比較好,這是因為在輕松、愉悅的游戲環境下,更容易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案例3]在教授新歌《撿豆豆》時,我不把它當成歌曲來教授,而是把它看成音樂游戲來玩,我以音樂游戲引入歌曲,我當撿豆豆的奶奶,提個籃子,把豆豆寶寶撿到我的籃子里,一邊玩一邊唱,我發現沒玩幾次,幼兒基本上都能跟上我的節奏,等請幼兒自己當撿豆豆的人,幼兒既學會了歌曲,又理解了游戲規則。
在案例3中,幼兒通過邊玩邊唱的游戲形式,學會了歌曲,享受了游戲,愉悅了心情。如果我一開始由歌曲引入,先教歌曲再玩游戲,也許效果不會那么好,至少幼兒玩游戲的時間會大大減少。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游戲中能更簡單地認識周圍世界,學習事物。游戲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能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
2.情境表演貫穿歌唱活動
情境表演是指歌詞內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簡單的幼兒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這些情境和事件幼兒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幼兒通過觀看情境表演對歌曲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像觀看表演一樣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通過自己表演情境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歌詞的記憶。
[案例4]在教授歌曲《潑水歌》時,我考慮了很多,因為歌詞內容比較生活化,貼近幼兒生活。但相對過于直白的對話反而加大幼兒對歌詞的記憶,于是我排練了一出《潑水歌》的情景劇,一邊表演,一邊唱歌,幼兒對我的表演很感興趣,兩只小眼睛直勾勾地看著,嘴里還跟著哼著,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粗麄兛吹瞄_心,哼得開心,我多表演了幾遍,請他們在座位上跟著我一起做動作,一起唱歌,我發現大家學得非???,雖然歌詞還有點生疏,但動作很到位,每個人的小臉上都掛著笑。于是我請臺下幼兒上臺表演,幼兒在臺上唱啊、跳啊,玩得非常開心。
通過案例4的活動,我發現幼兒通過自己的表演、動作,更容易接收歌曲,吸收歌曲。雖然這堂課幼兒對歌詞還有點生疏,但看到他們一張張笑臉,我覺得學得開心、唱得開心比什么都值得。
3.創編穿插歌唱活動
學習歌曲不是簡單的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簡單活動。需要教師提示,幼兒通過自發地發現歌曲中有意思的部分,或改變歌詞、或創作動作來使歌曲變得更有意思,使他們沉浸在“自己創編的歌曲”的演唱中,表現出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案例5]在教授歌曲勤勞人與懶惰人時,歌詞內容都是并列的,通過圖片幼兒很快學會了歌曲,這個時候就要涉及創編,于是我請幼兒把歌曲中的詞句換掉,幼兒基于生活經驗,想到了很多,有的說勤勞人在抹桌、掃地、洗衣服,懶惰人在不工作、不洗衣、不洗碗。幼兒想了很多五花八門的答案,為了使他們更投入到創編中,我請他們做一做自己想到的勤勞人與懶惰人的動作,幼兒反應很熱烈。
在案例5的活動中,我將創編歌詞與創編動作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做歌曲的主人,唱自己的歌。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填上新的歌詞配以自己發明的身體動作進行相互交流,他們會沉浸其中,一旦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會讓他們有極大的自豪感,這對于建立他們的自信有極大的幫助。
4.合作式歌唱穿插歌唱活動
合作式的歌唱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更多享受交流合作的機會,能夠發展幼兒的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案例6]在教授歌曲小星星時,由于歌曲大部分幼兒在家里都教過,所以,兩遍就學會了,于是我決定加大難度,分男女兩個聲部唱歌,男生唱完第一句,女生才開始跟第一句,一開始可以跟上,可是跟著跟著兩個聲部就混在了一起。于是我改變唱法,男生唱一閃一閃小星星,女生跟著唱小星星,每次女生都唱男生歌詞的最后三個字,這個方法很好,有等待,也有合作,也適合幼兒的能力,幼兒學得開心,唱得開心,到下課時,幼兒還說:“老師,好好玩啊,我們一會兒上課再玩好嗎?”從來沒發現他們這么愛上歌唱課。
以往我上合作式的歌唱課,都是男女對唱、師幼對唱、小組對唱、個別與集體對唱,形式比較簡單。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到要探索更多的幼兒沒有接觸過的合作形式,新的事物更能激發幼兒的歌唱興趣。
“快樂歌唱”不僅需要教師主動地探索和研究多種歌唱形式和渠道,還需要教師關注幼兒的情緒體驗,及時進行調整。我所進行的探索和研究還很有限,需要我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更多地發現與整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歌唱活動是幼兒園一項充滿樂趣的活動,也是一項唱完還想再唱的活動。
參考文獻:
武敏.論聲樂演唱中的心理調控[J].藝海,2012(7).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