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玲
摘 要:老師要用耐心、愛心去呵護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無處不在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關鍵詞:好奇心;耐心;培養;呵護
幼兒期是好奇心萌發和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一種本能的探究心理和好奇心,這是兒童的天性。這種天性是促使兒童對新事物去觀察、探索而獲得經驗的一種原始內在的沖動,是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要善于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呢?
一、做一個有耐心的老師
對幼兒而言,周圍的世界是那樣神秘、新鮮和美妙,他們總愛問老師和小伙伴一些疑惑的問題,對此,老師不要怕麻煩,要傾聽他們提出的問題,更要尊重幼兒的好奇心理。我們應該向古今中外名人學習,借鑒他們成功的育兒經驗和方法,耐心地答疑解惑,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湯姆·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對我們啟發很深:小時候,愛迪生發現自家的老母雞蹲在窩里,用翅膀護著很多雞蛋,他好奇地問母親:“雞媽媽為什么今天下了這么多雞蛋?它在干啥?”母親回答說:“雞媽媽正在孵小雞。”數日后,當他看到一群活潑可愛的小雞跟著雞媽媽出窩了,小湯姆很高興。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一天,湯姆突然失蹤了,他母親焦慮地四處尋找,最后發現他聚精會神地坐在屋后儲藏室里的一堆干草上。母親走進房間一看,原來他的屁股下面也放了許多雞蛋,母親故作神秘地問道:“湯姆,你在干什么?”小湯姆忽閃著一雙大眼睛回答說:“媽咪,我在孵小雞。”“雞媽媽能孵出小雞,而我為何孵不出呢?”年輕的母親聽后,絲毫沒有顯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而是抓住機會,耐心、科學地解釋原因:“母雞孵小雞主要靠的是溫度和光照,其次母雞不是時刻都能孵小雞,母雞孵小雞的時候,體溫升高,不再產蛋,然后就是蹲窩,整天的蹲,才能保持溫度,孵出小雞”。通過母親的一番解釋和引導,既滿足了愛迪生好奇心又使他學到了新知識。
像這樣耐心引導、支持、鼓勵幼兒探究的事例舉不勝舉,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二、做一個有童心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幼兒提出的問題有時難免幼稚,做事欠考慮,作為老師千萬不要譏笑他們,更不能批評指責而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看問題,進行換位思考,這樣就容易走進他們的童心世界,理解幼兒提出的問題,原諒他們的錯誤,從而達到尊重其好奇心的目的。現在的幼兒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三四歲就能玩轉電腦游戲、電子玩具;識別卡通片、讀懂兒童圖書,“見多識廣”,很空靈。恰恰是這些高科技的東西,開闊了孩子視野,激發了他們好奇心,拓寬了思維空間。所以對他們的奇思異想,情感需求,要接納,要點贊!
大班張×小朋友有繪畫天賦,好奇心強。有一天上美術課,我讓小朋友們畫一幅有房子、樹、河和小汽車等自己喜歡的彩筆畫,同時宣布老師也參與其中,看誰畫的畫能挑戰老師的畫。半小時過后,孩子們都完成了任務,張×拿著自己的作品讓我看,哇噻! 一副“農家大院”的畫面展示在我的眼前:一座大房子,房頂上端有一個特殊的煙囪,房子前面停著一輛帶有雙翼的黃色小轎車,院子周圍有綠樹,旁邊是一條河,河里有水泵。我讓張×給其他小朋友描述一下自己的畫。她說這是鄉下爺爺家未來的院子,煙囪上安裝了防止空氣污染的過濾器,小轎車既能在陸地上跑,也能在空中飛,未來的車只加水,不加油……他繪聲繪色的描述驚呆了我,想象力多么豐富的孩子!我大聲贊揚了她和其他幼兒,小朋友們高興地拍手鼓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保持一顆童心,像孩子一樣思考問題,融入孩子們中間去才能拉近與幼兒間的距離!
三、做一個有謙虛心的老師
老師不是百科全書,更不是《十萬個為什么?》幼兒的提問五花八門,有時讓人瞠目結舌。如果不懂不要裝懂,或用“這是個無聊的問題”來搪塞幼兒,而可以鼓勵他們回家問家長并坦誠告訴幼兒知識探索永無止境,一個人必須不斷地學習,而且自然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奧妙,科學家在不停地探究。這樣可使幼兒信任你,對將來的學習產生一種興趣和向往。因此,老師應在工作中不斷為自己充電,加強知識儲備,隨時能用生動易懂、循循善誘的方式,把幼兒引入深層次的思考空間,答疑解難,激發興趣。
我班王××小朋友是個聰明的“小一休”,有一天他問我:“老師,為什么我爸爸總在深夜從美國給我和媽媽打電話,而不在白天打?”我想了想,舉起拳頭比劃著回答:“因為中國位于東半球,美國位于西半球,兩個國家有時差。美國是白天時,中國正好是晚上。”王××接著問:“時差是什么?”我一時回答不上來,于是趕緊打開手機,在百度上搜索“時差”,仔細地瀏覽了地球自轉、公轉和時差問題,把答案告訴了王××。王××聽了我的解釋后說:“哦!原來是這樣,我錯怪爸爸了!”
四、做一個有慧心的老師
在平時的手工課上,給幼兒盡可能提供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讓他們多接觸實物,開創感性空間,激發好奇心,鼓勵幼兒多動手、多動腦,在自由的空間里隨性地創造。即使拆壞了一些玩具,浪費了一些材料,也不能輕率地將幼兒的某些“違規操作”定性為“破壞”,而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和動機。
我們班里有幾個上發條的舊式鬧鐘和幾個裝有電池的駱駝玩具,男孩子特別喜歡玩弄。有一次,一個名叫楊×的幼兒拆開兩個鐘表,他摳摳弄弄,想搞清楚機械構造原理,結果搞壞了一個,引起其他幼兒的指責和抱怨。我沒有批評,而是提醒他今后謹慎操作。楊×不甘心,回家后讓爸爸花了不少錢,在古董店專門買了兩個,供他拆卸、探究。慢慢地楊×對機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老師應放開手腳,讓幼兒在實物操作中激發創造力。
總之,一個幼兒是否具備好奇心,往往表現出其思維是否活躍、心靈世界是否敏感和豐富。所以老師要從生活的各個環節入手,培養幼兒無處不在的好奇心。當好奇心充滿他們的頭腦時,他們善于思索、勇于實踐的心靈閘門也就被打開了。
參考文獻:
袁愛玲,何秀英.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