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嫻
摘 要:英語中“寫”的技能訓練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言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綜合體現,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表述與表達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養規范的寫作習慣。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甚至于從一些公開課的情況看,多數老師將“Task”上成了“Reading”,而沒有真正地領悟這一板塊設計的真正意圖。“中心任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單元的最終成果,前面的各項活動作為有機整體的一個部分,都與實現這一目標有關,并且環環相扣。“Task”是整個單元的精華所在,它是一個使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升華的板塊,如何將它上得有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結合一節研討課的過程設計,主張應充分依托教材,尤其是Reading課文,夯實語言知識;運用閱讀課文,搭建篇章結構。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分析這些文章的寫作特點,總結規律。學生只有在閱讀中體察到語言的特性并有所感悟,才能從中獲得語言信息,吸收語言材料,才能把吸收的東西變為寫作的內容。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寫作內容,悉心教授寫作策略,積極培養寫作思維,這樣學生的寫作必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依托教材;寫作能力;文章思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畢業生應達到五級水平,不但能根據寫作要求收集準備素材,還能獨立起草短文、短信等,這就要求初中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但根據筆者的經歷和調查,目前初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寫作練習少。二是不少教師抱有依賴和僥幸心理,誤以為寫作訓練到九年級時突擊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寫作知識的指導。這些原因造成了學生從最初不會寫、盲目寫到不愿寫、懼怕寫,直至最后拒絕寫的惡性循環。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繁到簡的訓練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且對學生的寫作訓練給予高度的重視,并幫助其形成有效的寫作策略,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寫”的技能訓練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是語言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綜合體現,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表述與表達事實、觀點、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養規范的寫作習慣。如何在Main task課型中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和幫助學生形成寫作策略呢?下面筆者將結合牛津英語9A Unit 5 Main task這節研討課的課堂實驗談一談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目標細化,增強寫作信心
相當多的學生怕寫,因此教師應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靈感,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有寫的欲望。而通常老師給出的教學目標大多是學會列提綱,然后結合提示信息模仿范文寫一篇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文章等。且每個老師都喜歡在上課伊始便拋出這個中心任務,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本節課將教學目標調整如下:
教學目標:
1.學生了解常見名人生平介紹文的篇章結構。
2.學生學會從學過的資源中找相關的詞句來完成本課時的任務。
3.學生學會使用統一的批閱符號來修改文章。
4.學生學會把握語篇的整體性、邏輯性和流暢性。
這樣一來,目標更細致、更明確,尤其是第二條“學生學會從學過的資源中找相關的詞句來完成本課時的任務”,更會讓學生在寫作前“心中有底”,那畏懼心理自然也就削弱了很多。
二、回顧“Reading”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以往在一些公開課上,老師在導入時無非會使用大量的圖片、音頻或視頻資料,甚至設計一些猜謎等小游戲來導入新課,隨即呈現課本中文章的相關信息或結構。這些資料固然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但老師在課前需要搜尋大量的素材,這無疑很費時間且效果平平。課文中常出現許多習慣表達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還有一些適合某些特定情景、場合的常用句子,教師要向學生強調、示范。特別是一些常用于文章開頭、結尾和中間起承接作用的慣用語,要讓學生多練習,并能運用到寫作中去。經過研討,我們嘗試著從Reading課文入手,用他們所熟悉的語境來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在閱讀課的學習過程中已接觸了相關的詞匯和信息,教師進行總結與歸納,不僅會加強學生的記憶,也會使學生在寫作時加以提取。
三、組織素材,準備語言
接下來該進入寫作文的準備階段。在正式寫作文前,需要幫助學生組織素材,準備語言——包括寫作需要的詞和句,再由這些詞句連成段、組成篇。英國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談學習寫作的經驗時說過,學習寫作除多練以外,還要多模仿。仿寫既能反饋出學生對課文的體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又能促進學生對課文所用語言材料的系統掌握,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于是我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完成這些準備工作,一是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結合Audrey Hepburn的信息表說出要寫一篇名人生平的文章需要知道其哪些信息,同時在此環節拋出本課時的中心任務;接著讓學生回顧Reading課文,用他們所熟知的句型來口頭描述鞏俐的信息表,具體設計如下:
第一步:頭腦風暴
1.呈現鞏莉圖,問:Who is she?(有意識地點著黑板上的1.She is...結構口頭說Yes,she is Gong Li.She is a famous actress.)
2.拋出任務:說:The school newspaper wants us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Gong Li for them.So lets finish the report in this class.OK?
3.學生說完,呈現Audrey表,T:OK,maybe we can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just like the table about Audrey Hepburn,such as...
第二步:用詞連句與成段
1.看學案,T: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there is lot of detail information about Gong Li.Its very helpful.We can write the report with the help of these information.
2.T:First lets try to describe these information in full sentences.關注連貫和流暢,關注把句子說出來,并且表達和語法正確即可,強調準確性!
3.T:But they are only two parts of the article,theyre just the main body,right?What should we writ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What about the ending?
最后一步提醒學生文章的結構是四段式,這時學生對寫的文章的素材清楚了,語言也做了準備,學生對寫什么、怎樣寫這兩個問題已基本解決了。
四、小班分組合作,撰寫初稿;個體獨立完成,修改進步
因為學生的能力差異明顯,并且這篇文章四段難易懸殊,因此我決定在初次寫作時利用小班化的優勢,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段完成,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有所收獲,為其進一步獨立完成寫作奠定了基礎。寫作時不停地提示學生可以使用黑板上的句型來完成任務,同時在展示小組作品時提醒學生應注意語法、用詞、單詞拼寫,尤其是連接詞的運用,如and,because,as,but等。在小組合作及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完成自己的文章就容易多了,課堂觀察及展示情況不難看出,連平日里只能考四五十分的學生都可以寫出一篇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且有較多正確句子的文章,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五、范文對照,二度修改,完善提升
范文能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怎樣寫。對初學英語寫作的人來說,閱讀范文是非常必要的。而毫無疑問課本上需要我們用表格中的信息完成的文章正是一篇極好的范文,我們先通過回憶Reading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要點來寫鞏俐的生平,再和課本上的范文進行比對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這種回歸教材的方式既讓我們節省了資源和時間,又能讓大多數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英語寫作的技巧和方法。
應該說就本節課而言,學生的寫作興趣較高,不僅愿意寫,而且能很認真地根據寫作要求,在教師的引領下一步一步地組織素材,準備語言,大部分學生寫的技能提高較快。然而,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我感到在寫作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寫作的次數要適當增加,題材應擴展
初中英語,每一學期學生只學六個單元,也就是說,學生只進行六次寫的訓練,次數似乎太少。是否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適當增加一些寫作的機會,如:向你的朋友寫信,介紹自己的學習生活;我如何慶祝母親節;如何處理愛好與學習的關系;在期末評三好學生時,我讓學生寫推薦信等等。這些題材源自生活,依托教材,學生熟悉,有話可寫,而且都是他們的心里話,學生樂意寫,也容易寫好。
2.在寫的教學中要訓練學生正確使用連接詞,正確表達語言的邏輯關系
有人說,初中生主要寫簡單句,力求不犯錯誤。這個說法還不完全正確。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該學會使用連接詞,甚至使用一些復雜句來表達語言的邏輯關系。
寫作是初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語言技能,也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學生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對課文素材進行提煉加工,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這種方式能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鍛煉分析、歸納和判斷能力,學會如何歸納組織語言素材,整理思路,規劃文章結構以及羅列提綱等。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有效地進行寫作技巧的滲透,對學生的寫作訓練做精心周密的策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語言構建,儲備豐富的語料,并把語料的儲備與輸出訓練科學地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他們享受英語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楊利嫻.仿寫:中學英語寫作訓練的重要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