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華
摘 要:課前導入就像一把鑰匙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影響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重要環節。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為了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更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一線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開門見山”單一導入方法,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選擇多種導入方式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參與中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同時,也確保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導入;語文質量;故事;討論;情境;微課
導入是一門藝術,也是課堂的前奏,更是影響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通過組織和選擇多種導入方式來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使學生在高效語文課堂中獲得良好發展。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多種導入方式運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以促進學生自主走進語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故事導入法
所謂的故事導入法包括兩種形式,即:課外故事導入和文本故事導入,借助這兩種方式進行導入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對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靈活地將故事導入法與實際教學結合在一起,以提高導入環節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為了提高導入環節的質量,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導入環節時,我選擇了“故事導入法”,給學生講述了“水滸傳”中的一些故事,主要是關于“魯提轄”的故事,即:文本中的故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以及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等故事,這樣的導入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進而也能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二、討論導入法
討論導入法是指讓學生針對與所學內容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思考,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的導入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的培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模式,要有意識地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同時,也能降低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恐懼感,進而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
例如,在教學《最苦與最樂》時,導入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的答案是什么?(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的答案是什么?(3)為什么說未盡責是最苦的事情?……組織學生先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和討論,之后,再組織學生體會作者所說的“最苦與最樂”,這樣討論導入法不僅能夠順利將學生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而且對學生理解文本大意,對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要通過組織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討論,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心思想。
三、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是指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場景之中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給課堂注入生機,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教學時我選擇了“情境導入法”,借助圖片、紀錄片等相關資料將學生帶入當時的場景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回顧歷史。同時,在導入環節,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強國意識、責任意識滲透其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心思想,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內容,進而也為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做好保障工作。
四、微課導入法
微課導入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目的就是借助短視頻、微視頻來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將其與導入環節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創造出輕松的課堂環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一分子。
例如,在教學《日出(節選)》時,為了提高導入環節的質量,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導入時我借助微課給學生播放了相關的電視片段,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直觀的課堂上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也能保障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來選擇多種導入形式,目的就是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也為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邁好第一步。
參考文獻:
[1]樊雅娟.淺談初中語文的新課導入策略[J].中學語文,2015(30).
[2]李彤陽.以導激情 以導入勝:論初中語文課堂的導入藝術[J].新課程學習:中,2014(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