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摘 要: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科學是一門開放的課程”,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重要的課程。在小學科學課堂實施“生本”教學將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試論如何將“生本”理念融入小學科學課堂的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其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包含了中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門學科內容,這就對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更要熟悉學科特點,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課程核心理念。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上。這與《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的理念一脈相承。
“科學是一門開放的課程”,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重要的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于思考、勇于開拓、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科學的四個層面,應全面體現在課程內容中。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本教學既符合學科特點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實課標精神。
由于科學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廣泛性,在實施生本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靈活的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一、精心設計前置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小學科學是一門緊密結合生活、知識面廣、充滿活力的學科。許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多方感受,通過參與實踐來主動汲取知識,激發學習熱情。這類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收集、觀察、記錄的前置作業。如,在學習《杠桿類工具的研究》一課時,在前面已經認識了杠桿,了解了杠桿的特點,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要認識生活中哪些工具是杠桿類工具及其是怎樣工作的。每個家庭都有一些工具,許多工具孩子們早就見過,也使用過,只是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過。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兩個作業:(1)收集5種常用工具,并認真觀察它們是否屬于杠桿類工具;(2)在找到的杠桿類工具中哪些省力?哪些費力?哪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學生通過課前認真的收集和觀察、記錄,對家中常見的鉗子、剪刀、鑷子、核桃夾、開瓶器、訂書機等工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有些學生甚至把工具帶到了課堂,通過課堂上交流、展示和討論,學生興趣高漲,很好地掌握了教學內容。再如,《校園生物大搜索》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前對校園內的動物、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它們的特點、習性,課堂上再進行交流討論。
通過這樣的課前收集和觀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二、動手實驗操作,培養自主意識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小學科學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多為學生提供動手實驗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合作探究,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他們才能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學習興趣更濃厚。
如,在教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時,我給每組學生準備厚度相同的一倍寬、二倍寬、四倍寬的紙梁和寬度相同的一倍厚、二倍厚、四倍厚的紙梁兩組材料,讓學生用撲克牌作承載物,分組進行抗彎曲能力的實驗。每組學生通過先預測,再實驗驗證得出兩組數據,看到出乎意料的結果,孩子們非常驚訝,探究的欲望更加強烈。然后小組內對比數據進行了積極討論,得出“增加材料的寬度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增加材料的厚度更能極大地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的結論。這時,我再強調:增加寬度時厚度不變,增加厚度時寬度不能變,這樣才能進行科學對比,教給學生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科學課程的學習不能僅靠一本教科書,如果說感官體驗是一種激發,那么動手操作所獲得的感受體驗就是一種滲透,是把過程體驗內化為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猜想結果、觀察、實驗、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系列的探究直觀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培養創新思維,促進個性發展
創新是科學的生命之源,實踐探究是創新的基礎。探究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科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創造性的思維,科學課不是去死記硬背知識點,需要用智慧來拓展創新,思維的活躍程度與學生的個性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在科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保護和挖掘學生的思維靈感和創新精神。如,在教學“造一艘小船”一課時,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選擇可能的材料造一艘能浮在水面的小船。一周后,一艘艘漂亮的“軍艦”“帆船”“航母”……擺在了我面前,有紙做的,有廢舊塑料做的,有泡沫做的……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他們的創新能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誰能斷言他們中間將來就不會有船舶工程師?
路培琦老師說過:“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因此,作為科學教師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引領學生勇于質疑、快樂探索、大膽展示,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讓我們的課堂更靈動、更有趣。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