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兵
摘 要:文章從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教學方法、創新德育模式、擺正教研定位、學校去行政化等方面,分析了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現狀與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 轉型發展 現狀 路徑
轉型已經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陳志武先生在《教育不轉型,國家只能賣苦力》一文中談到:“中國社會現在處于轉型時期,尤其是經濟領域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國的公司為什么難以建立品牌,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也與中國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
從歷史來看,產業結構本身的變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結構的變化總是相輔相成的,產業結構的轉型與教育的轉型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建立在教育轉型的基礎之上的。將教育的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也是國家增強經濟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的重要基礎與關鍵環節。
那么,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職業教育應如何轉型呢?筆者認為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一、優化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重新定位培養目標和方向
一個國家的重點產業結構會左右其教育知識體系的構成,反之,教育知識體系的構成又會影響其經濟產業結構組成。比如經濟以制造業為主體,就需要有很多的制造類技術人員,如果服務業占優,就會需要更多的通識型人才。2011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的《職業教育也要向“中國創造”轉型》一文中指出:“提升勞動附加值已成為全球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共同特征。而我國制造企業卻大多集中于附加值最低的‘組裝環節。”這樣的產業鏈環節位置,也就使得我國的職業教育長期定位在培養“組裝工人”,教育側重硬技術,在此環境下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想要從產業鏈的末端往上游轉移面臨著巨大困難。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升級轉型,“中國制造”逐步過渡為“中國創造”,對勞動力資源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要想適應當前產業結構的升級給勞動力資源提出的挑戰,職業教育就應從兩方面進行轉型應對。一是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統一人才培養與勞動力需求的結構,按照勞動力的需求結構變化,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和個性發展空間的人才;二是要積極向創新和品牌經濟轉型,要側重培養人才的思辨能力,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職業學校應增設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目前職業學校雖然也開設了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但較之于技術課程,并未給予真正重視,教師或學生往往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認為那些課程學習的好壞對自身影響不大,技術好才是真本事。
二、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師、學科、課堂”三中心是傳統教育的基礎和核心。要建立能夠培養大量創新人才的教育體制,就必須掙脫傳統教育思想的羈絆,推動由“接受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轉型,要完成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從“理論為本”轉向“能力為本”。中國學生習慣了循規蹈矩地思考問題,不敢、不想也不愿別出心裁地去思考或發現問題,他們的大腦被修整得如同一臺考試的機器。而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不是如何精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而是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在科學的每一次劃時代的大變革中,起作用的無不是科學家們的異想天開,我們的學生恰恰缺乏敢想的銳氣,缺乏創新的能力。
有人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概括創新能力,即尋求與發展信息的能力、加工與超越信息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自我反省與監控能力。要提升學生的這些能力,就必須調整教學方法和思路,真正實現教師從“主導”到“引導”的轉變,實現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在美國,教授如果要學生了解當地的氣候,就會安排他們做一些研究,對當地每月降雨量、溫度做數據采集,然后再計算、分析這些跟當地天文、地理情況的關系,然后討論這些結果,再寫出報告或答辯文稿。筆者覺得這樣的課程項目研究與討論就是非常好的一種訓練。這樣,學生尋求與發展信息的能力、加工與超越信息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和發展。再比如,要培養學生自我反省和監控的能力,必須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或者說培養學生敢于質疑一切的態度。學生聽到任何問題,都敢于去質疑、審視,然后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在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站不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是對于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卻是非常重要的開端。
三、進一步創新德育模式,以“以人文本”的思想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完善
對于學生的教育,德育應先于智育。因為“一個人智力上的不足可以用他良好的德行來彌補,但智力無法彌補道德的缺陷”。要立足社會,誠實、勇敢、謙虛、友善等良好的品格遠比他的知識、技能、才華重要,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然而現有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徑卻仍然流于傳統與形式,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收效甚微。
我們知道,一個人對觀念的接受和認同必須以與他本人情感價值觀產生共鳴為基礎,因此,單純的說教或單向的教育必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建立“以人文本、相互尊重、溫和溝通”的德育理念。我國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家賈馥茗女士在其代表作《教育的本質》中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要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因此,德育工作者更應該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幫助其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才是切實有效的。
四、擺正教研定位,轉變學校科研的態度和風氣
以上的一些思考筆者是站在學生培養的角度來說的,那么對于職業教育的轉型,教師和學校本身的轉型也是教育轉型的基礎和保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差異性更加明顯,教育變革的要求更加深刻,學校教育對教師教育研究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強烈。于是教師教育研究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師也不例外。這原本是要通過這種要求來激勵教師自覺參與教研,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意識和能力,以不斷培育與教師職業相應的品格和技能,然而很多教師卻片面地將教研當成職稱評定或晉級的必要和無奈之選。于是教研活動變得功利化,教研完全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為此,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緊扣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發展之需求,來開展教研工作,深入企業,下工夫研究企業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的需求,使教育研究真正從工作中來,再回到工作中去,使之成為教育創新的有力武器。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相應的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作保證。再就是學校有責任引導教師科學合理地對已有的教研成果實行“拿來主義”,合理學習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樣是教研的范疇,甚至比自己親自開展的課題研究更有效,更值得提倡。
五、扭轉學校行政本位化的傾向,形成健康與充滿活力的教師晉升制度
在中國吏政制度的牽引下,不少學校存在著“教而優則仕”的傾向,優秀教師往往被提拔當領導,從此逐漸地淡出課堂,精力逐漸轉移,一名優秀的教師從此消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面呢?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評價或回報一名優秀教師的方式除了物質層面的,精神層面的最高獎勵可能就是行政上提升了。根據馬斯洛的人獲得尊敬的需求層次來看,人們自然而然也就容易產生追求了。如果能夠建立一種與行政晉升平行的教師晉升機制,讓教師不必通過行政職務的提升而同樣能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可能就會使許多優秀教師不必舍棄專業,能夠終身致力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湖南郴州市就業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