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目的 探討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為其尋找最佳的預防措施與方法。方法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1082例,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患者自身、手術及用藥3個方面分析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結果 1082例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中有50例出現切口感染,感染率為4.62%;經對比發現,自身因素中,年齡≥60歲、ASA分級Ⅲ級、血紅蛋白水平<110g/L、體重指數≥22、住院時間>7d及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與切口感染相關,感染率分別為2.50%、3.06%、4.58%、2.60%、6.42%、2.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因素中,手術時間≥2h、急診手術、接臺及非主刀縫合人員與切口感染相關,感染率分別為2.23%、4.41%、2.62%、1.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因素中,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和圍術期用藥等因素與切口感染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在圍術期應引起重視,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
關鍵詞: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護理對策
切口感染是婦產科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癥[1]。一旦發生切口感染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了住院時間,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更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防治術后切口感染一直以來都是外科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了解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并給予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降低感染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選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1082例在我院婦產科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收集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患者自身、手術及用藥3個方面分析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并提出護理對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我院婦產科行腹部手術的患者1082例,年齡245~71歲,平均46.8歲;手術包括子宮切除術、附件切除術、卵巢囊腫切除術、宮外孕病灶清除術、剖宮產術。
1.2診斷標準 所有切口感染病例按照衛生部發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手術切口感染是在手術后30d內,且感染須與手術有關,其傷口內有膿樣分泌物或軟組織培養能分離出的病原菌,傷口部位有疼痛、壓痛、局部腫脹、發紅或發熱等現象發生[2]。
1.3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法,根據病史、病程記錄及各項檢查結果報告等資料綜合判斷是否為切口感染,從患者自身因素、手術因素以及用藥因素3個方面進行感染相關性研究分析。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齡、ASA分級、血紅蛋白水平、體重指數、住院時間及是否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手術因素包括手術時間、手術類型、麻醉方式、是否接臺手術、縫合人員;用藥因素包括是否進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以及圍術期是否應用藥物治療等。
1.4統計方法 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切口感染率 1082例患者中有50例發生切口感染,感染率為4.62%。
2.2感染相關性
2.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中年齡≥60歲、ASA分級Ⅲ級、血紅蛋白水平<110 g/L、體重指數≥22、住院時間>7d及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與切口感染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科患者自身因素與感染相關性及感染率見表1。
2.2.2手術因素 手術因素中,除麻醉因素外,手術時間≥2h、急診手術、接臺及非主刀縫合人員與切口感染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3 用藥因素 用藥因素中,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和圍術期用藥等因素與切口感染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3.1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
3.1.1自身因素 本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年齡、ASA分級、血紅蛋白水平、體重指數、住院時間及是否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均與切口感染有相關性。年齡較大、血紅蛋白水平較低、伴有基礎疾病和感染的患者,免疫狀態明顯相對較差,易發生感染。因此,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應重視抗炎治療,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手術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感染的發生。
相關研究指出體重>90 kg的患者切口發生感染率為5.7%,而<90 kg的僅為0.7%;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層較厚,容易導致無效腔形成及影響手術部位的暴露和手術操作,致使手術時間延長。因此對于肥胖患者,要進行飲食輔導和控制,預防肥胖。此外,術中慎用高頻電刀,縫合腹膜后要用大量溫生理鹽水沖洗已經被破壞的游離脂肪顆粒[3]。我們根據數據可知,患者的住院時間越長,發生感染的概率越高。住院時間>7 d的患者感染率為6.42%,而住院時間≤7 d的患者其感染率為0.75%,所以縮短住院時間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患者的感染率。
3.1.2手術因素 手術本身的侵入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表2顯示,除麻醉因素外,手術時間、手術類型、縫合人員及是否接臺均與感染相關,實施手術的時間越長,則切口感染率越高。這是因為手術時間越長,發生細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同時患者身體的抗力也隨之下降,導致患者切口感染率也增加。手術人員的技術熟練程度也與感染發生率有關,手術人員縫合技術不熟練會造成手術時間的延長和出血量的增加,不當的傷口縫合會導致傷口的繼發性感染。此外,我們發現急診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顯高于擇期患者。急診手術由于時間倉促,術前準備不充分,不能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從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從表2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接臺手術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顯著高于非接臺手術患者。有研究顯示,接臺次數越多,空氣中微生物監測的菌落數越多。手術接臺間隙撤換布類和物品,人員和物品流動引起的塵粉、纖維、微粒都會污染手術室內環境。
3.1.3用藥因素 本調查顯示,手術前后以及圍術期未使用抗菌藥物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上升,圍手術期規范使用抗菌藥物保證患者良好的自身免疫狀態也是防治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4]。
3.2術后切口感染的護理對策 感染的防治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作,術后切口感染與多種因素相關。因此,要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應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控制措施,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①術前:術前對患者應進行全方位多方面評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術前應提高警惕。老年體弱的患者,應及時并積極加強營養支持,糾正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的抗力,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同時,對有原有基礎疾病或感染的患者,應給予積極治療,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增強防御能力。此外,仔細檢查手術區域,做好術前皮膚準備工作,并避免備皮過程中的皮膚損傷,以減少術后感染。②術中:各種手術器械的滅菌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應該采用正確的滅菌方法,并結合科學的監測手段,達到滅菌效果。對預計手術較復雜,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應盡量安排在第一臺,使用層流手術間,減少因接臺引起的感染。此外,手術醫師應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護士、參與手術人員、手術者三者密切配合,加強團隊合作盡量縮短手術時間。③術前及術后:合理規范應用抗菌藥物,針對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術后對行腹部手術的患者做好相關輔導工作,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此外,應保持患者手術切口的引流管通暢并定期換藥,檢查傷口愈合情況。一旦發現有感染跡象,應及時局部理療,拆除部分縫線,充分引流炎性滲液,并加以抗炎治療,防止感染進一步發展。同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支持治療,促進患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很多,針對切口感染的因素,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每個細小環節均應做好相應的護理對策,將感染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保證患者術后的順利恢復,避免因感染而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Anderson DJ.Surgical site infection [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11,25(1):135-153.
[2]葉昕,鄭喜慧,葛晨蕾.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防治[J].吉林醫學,2009,30(18):2119-2120.
[3]羅英.自制細硅膠管預防脂肪液化5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9):4708-4709.
[4]譚學書.基層醫院手術室切口感染原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9):65-66.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