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雙 夏俊娣


摘要:目的 探討康復治療對塵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血氣分析及COPD并發癥患病率的影響作用。方法 選取2014年3~9月在天津市職工醫院康復內科住院的120例患者,將120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患者。對照組60例患者給予常規治療。訓練組60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給予運動康復治療。結果 經臨床干預后,同組各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均有所改善,治療后,訓練組較對照組肺功能指標FEV1(t:7.660,P=0.000)、FEV1/FVC(t:7.660,P=0.000)、FEV1%(t:3.360,P=0.002)血氣分析PO2(t:7.660,P=0.000)、PCO2(t:5.015,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診6個月,統計兩組患者肺感染發生率、COPD急性加重發生率,新發肺心病例數均有明顯下降。結論 在塵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規臨床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運動干預,能夠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氣分析的同時降低COPD合并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康復訓練;塵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血氣分析
塵肺是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致殘性疾病,隨著肺組織纖維化程度的進展,塵肺患者肺功能也逐漸下降,成為塵肺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而塵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加重了塵肺患者肺功能的損害,使原有病情進展惡化[1]。近年來,我院對塵肺病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鍛煉,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氣分析,降低患者COPD合并癥的發生率?,F將2014年3~9月對我院塵肺合并COPD 120例的患者上述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9月在我院康復內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①對照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齡52~77歲,平均年齡(60.1±8.3)歲;其中吸煙史42例。②訓練組: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59.2±9.2)歲;其中吸煙史44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時按標準進行肺通氣功能及支氣管舒張試驗檢查,采用Chest-AC8800肺功能儀,并排除其他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疾病,即診為塵肺合并COPD患者[2]。所有患者按GBZ70~2009,《塵肺病診斷標準》[3],均為I期塵肺,其次最近1年中沒有進行過類似訓練;所有病例均病情穩定1個月以上;合并肺心病、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腦梗死、急性呼吸道感染、腫瘤及其他原因不能耐受訓練者均排除[4]。
1.2方法
1.2.1常規治療兩組患者 根據情況用藥包括沙丁胺醇氣霧劑、茶堿緩釋片、氨溴索、吸入皮質激素等,兩組在藥物使用上無明顯的差異性。同時,兩組在健康教育如:生活方式、戒煙、合理的飲食、適當鍛煉、避免受涼、正確使用藥物等方面無差異。
1.2.2訓練組鍛煉方法 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的康復運動治療原則,指導患者進行20~30min/d時間的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同時指導患者采用我院自編塵肺呼吸體操和本院改編的呼吸運動八段錦進行康復鍛煉[5]。訓練不少于5次/w,持續3個月。
1.3臨床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經臨床干預3個月前后肺功能指標FEV1、FEV1/FVC的改善情況以及血氣分析中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變化情況。出院后繼續隨診觀察患者6個月,統計兩組患者肺感染發生率、COPD急性加重發生率,新發肺心病發生率進行比較[6]。
1.4統計學方法 觀察得到的數據用SPSS 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同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經3個月治療后,同組各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論經單純抗感染、止咳、祛痰、平喘、降低肺動脈壓及對癥支持治療,或是加用呼吸功能鍛煉療法,患者肺功能、缺氧及PCO2潴留情況均可得到改善(見表1)。
2.2訓練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肺功能各指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訓練組較對照組肺功能指標FEV1(t:7.660,P=0.000)、FEV1/FVC(t:7.660,P=0.000)、FEV1%(t:3.360,P=0.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治療后訓練組肺功能改善較好,血氣分析PO2(t:7.660,P=0.000)、PCO2(t:5.015,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加用呼吸功能鍛煉的康復治療塵肺合并COPD患者較單純使用傳統治療方法更為有效(見表1、表2)。
2.3訓練組與對照組比較 出院后6個月內的肺感染發生率、COPD急性加重發生率,新發肺心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塵肺是由于職業活動中長期吸人生產性粉塵在肺內潴留,而引起的肺組織廣泛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職業性粉塵的吸入可導致與吸煙無關的COPD的發生,在我院的塵肺病研究統計中,塵肺合并COPD率為69.3%,遠高于我國成年人群8.2%。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并進行性發展為特征的疾病,是由多種炎性細胞共同作用于氣道所致,是影響塵肺病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嚴重并發癥[7]。研究顯示,塵肺病本身導致的慢性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和不良心理狀況是影響其生命質量的主要因素。塵肺患者由于長期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肺內廣泛纖維化及氣道阻力增加,淺促呼吸使呼吸肌易疲勞,由于氣道病變難以改變,加上塵肺患者正常的腹式呼吸減弱甚至消失,致使肺通氣量減少[8]。通過訓練,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降低呼吸肌頻繁收縮對氧及能量的需求,增大呼吸肌的供氧,使呼吸肌收縮功能和呼吸形態得以改善,使呼吸得到有效的協調和訓練的同時, 訓練和改變了呼吸方式,有助于改善缺氧狀態和負性情緒;有助于改善塵肺患者的活動耐力、心肺功能;增強了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率。由于呼吸道感染率的降低,加上通氣功能改善,減少了吸氧和治療費用,同時也降低了醫療費用,提高了塵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態[9,10]。研究表明,至少經過12w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慢性肺病患者維持健康,這種有利作用經過短期訓練可以持續累積[11,12]。在對患者隨訪中發現,若患者能夠主動延續康復訓練,這種有利作用可逐漸增強,這不僅與生理上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氧和水平有關,還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和生活態度有關。
綜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規臨床治療基礎上給予康復運動干預,能夠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時提高患者遠期的生活質量降低COPD合并癥的發生,減少再入院率。
參考文獻:
[1]何海英.健康教育配合呼吸操鍛煉對塵肺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6):184-186.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0(1):8-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70-2009塵肺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11.
[4]Fletcher GF,Adcs PA,Kligfield E,et al.Exercise Standards for Testing an d Training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3,128(8):873-934.
[5]胡曉飛,李金龍.強身健體八段錦[M].北京:現代出版社,2003.
[6]Pellegrino R,Viegi G,Brusasco V,et al.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for lung function tests[J].Eur Respir J,2012,26:948-968.
[7]Thompson PD,Franklin BA,Balady GJ,et al.Exercise an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placing the risks into perspectiv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on Nutritio~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and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J].Circulation,2011,115(17):2358-2368.
[8]Willenheimer Rydberg E,Cline C.E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symptoms and daily activity 6 months after termination of an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1,77(1):25-31.
[9]沈玉芹,蔣金法,王樂民,等.有氧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排血量及相關參數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8):700-705.
[10]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11]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運動康復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9):714,720.
[12]Quiroz R,Dotes G,Shaw P,et al.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versus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an urban cohort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4:691-696.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