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要:目的 探討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與檢驗指標的相關意義。方法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腎病科收治的48例腎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劃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和氣陰兩虛型,計算并對比分析各辨證分型患者在Lee氏病理損害各個分級中所占比例以及各辨證分型患者Katafuchi半定量積分。結果 本研究中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中脾腎陽虛型所占比例最大,占57.14%。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Ⅳ~Ⅴ級的患者中肝腎陰虛型所占比例最大,占44.44%。氣陰兩虛型患者在Ⅱ~Ⅲ級與Ⅳ~Ⅴ級中所占比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χ2=0.03)。肝腎陰虛型患者在腎小球、腎小管間質以及腎血管項目Katafuchi半定量積分均顯著高于脾腎陽虛型和氣陰兩虛型患者(P均<0.05),且肝腎陰虛型患者Katafuchi半定量總積分最高。結論 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與臨床相關檢驗指標存在相關性,可將中醫辨證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相關的依據,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改善病情,同時提高患者的預后效率。
關鍵詞: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分型;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型;氣陰兩虛
中醫認為腎炎主要與肺、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異常有關,長期肺氣不宣、氣化功能障礙、體內水精散布引起肝腎陰虛、三臟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腰痛、頭痛、水腫、乏力、納差等。為了探討腎炎中醫辨證與檢驗指標的相關意義,本研究統一全面的回顧性分析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間我院腎病科收治的48例腎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腎病科收治的48例腎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經過腎病科各相關檢查符合慢性腎小球腎炎診斷標準,排除感染性腎病、繼發性腎病及其他慢性腎臟疾病。按照全國中醫腎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辨證分型方案,將所有研究對象劃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和氣陰兩虛型[1-2]。
肝腎陰虛型患者有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齡25~74歲,平均年齡(37.8±7.5)歲。肝腎陰虛型患者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耳鳴、視物模糊、面熱潮紅、口干舌紅、急躁煩熱、脈弦細數、喜冷怕熱、腰脊酸痛、月經失調、小便短澀、大便不暢等。
脾腎陽虛型患者有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38.0±8.2)歲。脾腎陽虛型患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舌淡胖帶齒印、全身浮腫明顯、疲乏無力、納呆、脈弦沉遲無力、畏寒怕冷、腰脊酸痛、月經失調、腹脹尿少等。
氣陰兩虛型患者有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齡29~73歲,平均年齡(38.5±6.8)歲。氣陰兩虛型患者主要表現面色晦黯、耳鳴、舌紅少苔、口干咽痛、、手足心熱、少津、脈弦細數、腰脊酸痛、大便先干后溏等。
3種辨證分型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根據腎臟病理情況按照Lee氏病理損害分級方法將腎炎疾病由輕及重分類為Ⅰ~Ⅴ級,共5級。患者各項病理參數均按照Katafuchi半定量積分檢驗指標為依據,計算并對比分析各辨證分型患者在Lee氏病理損害各個分級中所占比例以及各辨證分型患者Katafuchi半定量積分[3]。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數據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中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有21例,其中肝腎陰虛型患者有4例,占19.05%;脾腎陽虛型患者有12例,占57.14%;氣陰兩虛型患者有5例,占23.81%;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中脾腎陽虛型所占比例最大。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Ⅳ~Ⅴ級的患者有27例,其中肝腎陰虛型患者有12例,占44.44%;脾腎陽虛型患者有8例,占29.63%;氣陰兩虛型患者有7例,占25.93%;Ⅳ~Ⅴ級患者中肝腎陰虛型所占比例最大。;氣陰兩虛型患者在Ⅱ~Ⅲ級與Ⅳ~Ⅴ級中所占比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χ2=0.03)。
腎炎各辨證分型與其Katafuchi半定量積分檢驗指標之間的關系,見表1,其中肝腎陰虛型患者在腎小球、腎小管間質以及腎血管項目Katafuchi半定量積分均顯著高于脾腎陽虛型和氣陰兩虛型患者(P均<0.05),且肝腎陰虛型患者Katafuchi半定量總積分最高。
3 討論
腎小球腎炎屬于中醫“虛勞”、“眩暈”、“水腫”、“腰痛”、“腎風”等病的范疇,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以中年人群為主,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近年來調查顯示,在原發腎小球疾病中,腎病腎小球腎炎的發病率在40%以上,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全國中醫腎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辨證分型方案將腎小球腎炎明確分型,研究其辨證分型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可以為該辨證分型理論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促進中醫對該疾病研究的發展[4]。
本研究結果顯示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中脾腎陽虛型所占比例最大,占57.14%。Lee氏病理損害分級為Ⅳ~Ⅴ級的患者中肝腎陰虛型所占比例最大,占44.44%。肝腎陰虛型患者在腎小球、腎小管間質以及腎血管項目Katafuchi半定量積分均顯著高于脾腎陽虛型和氣陰兩虛型患者(P均<0.05),且肝腎陰虛型患者Katafuchi半定量總積分最高。這些結果表明在3中中醫辨證分型中肝腎陰虛型患者受到的病理損傷程度最嚴重,而且其預后效果不良。但氣陰兩虛型患者在Ⅱ~Ⅲ級與Ⅳ~Ⅴ級中所占比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χ2=0.03),表明臨床病例與中醫的辨證分型之間的關聯性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具體相關性仍需要臨床進一步試驗確定。
綜上所述,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與臨床相關檢驗指標存在相關性,可將中醫辨證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相關的依據,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改善病情,同時提高患者的預后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會玲.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證候與常用檢驗結果之間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劉濟純,彭海洪.腎小球腎炎中醫辨證與檢驗指標相關意義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20:109-110.
[3]王申夏.10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證型與客觀指標相關性的回顧性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4.
[4]劉星.慢性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中醫證候特點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