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標把"口語交際"教學作為和閱讀、習作教學相提并論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給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實踐平臺,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小學生;交際能力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106-01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可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和最終目的。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歷史等學科學習的是內容,而語文學科的核心目標是學習語言的表達形式,而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副產品。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那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呢?
1.以生為主體,激發農村小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學中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真誠相待,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每個教師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上課時一旦發怒,說話語氣嚴厲,聲音響亮,帶有責備不滿之意,那么學生則被嚇得不敢說話了。可見,教師上課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學生表達的欲望。為此,我十分重視這個問題。首先,在課上教師常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溫柔委婉的語氣、鼓勵性評價組織教學,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覺到面前的老師是可親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說的說出來。其次,課余經常和學生作心與心的交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涉及的內容也很廣泛,如興趣愛好、內心秘密、傷心事、煩惱等,真誠地向學生表明自己是老師,也是朋友。有時,我們也加入學生的隊伍和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游戲,一起鍛煉,一起比賽……師生距離不再遙遠,心靈之窗逐漸打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由此建成,膽怯,缺乏自信的困擾也隨之減少。通過努力,原本不愿意開口說話的學生膽子也慢慢壯大了,開始嘗試說了,語言也慢慢變得連貫、正確了。
2.以讀為基石,培養農村小學生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是聽、說、讀、寫四位一體的結合,這四個方面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在教學中"讀"是學生與文本溝通的首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首要環節。學生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要先讀文,在讀中去識字;在讀中去理解詞、句、篇的含義;在讀中去積累規范的交際方式。因此,讀文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說"即直接影響交際,它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基石。當然,"讀"要想真正起到為交際奠基的作用必須要經過教師循序漸進的培養與輔導。不能讓學生盲目的去讀,而是要指導學生把文中蘊含的教學資源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情感和能力。在指導學生讀文時,最關鍵的就是要給學生確立恰當的目標和具體的指導。這個目標不是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而是要具體地指導學生怎樣去做才能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也就是讓學生明確要讀正確,要認識哪些生字;要讀流利要怎樣處理詞、句的停頓;要讀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詞、句的含義、作用,及上下文之間的聯系。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把課文讀懂、讀透。這樣去引導,實際上就是在指導學生學會知識,形成能力,理解感情。這樣的"讀"才能讓學生積累規范的交際方式,并將它內化成自己的表達能力,促進自己的交際能力。
3.以聽為條件,培養農村小學生表達能力
學生與文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讀",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與人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聽和說來達成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除了要抓好"讀"還要注重"聽"。因此"聽"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取一切信息的先決條件。個人的讀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專心地聽就能從老師和同學那里獲得信息,彌補自己理解和表達上的缺陷,更快更好地積累規范交際方式、方法,為交際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抓好學生的聽先要培養學生傾聽意識,讓他們明確傾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傾聽興趣,使他們樂于聽,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力求讓教學直觀、生動,有吸引力,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傾聽方法并以多種形式的鼓勵促進學生傾聽,從而為培養學生表達創造先決條件。
4.以活動為契機,搭建農村小學生表達的平臺
皮亞杰曾說過:"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如果不具備自己真實的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而我們的教學正是遵循了這一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重訓練輕講解,重運用輕理解,教師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有情、有趣地參與各種形式的語言交際活動。
4.1培養興趣,樹立信心。農村學生膽子較小,膽怯的心理使他們不想說,甚至害怕說,久而久之,缺乏語言訓練,形成惡性循環。在教學中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選擇直觀形象的內容,使學生能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學生的身心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對學習充滿信心時,膽怯早拋于腦后,學生說話的欲望也就很容易被激發了。例如:在教學《松鼠的尾巴》一文時,教師抓住孩子喜歡動物這一天性,與孩子們繞有興趣地談起了動物。當老師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的其他動物尾巴的作用時,孩子們高高舉起了手,情緒高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交際欲望隨之也高漲起來,這種表演欲在復述課文,積累課文語言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2創設情境,重視實踐。在教學中,教師借助課文內容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以語言實踐活動來代替語言的繁瑣理解。這不僅讓學生得到了交際訓練的機會,而且積累了豐富多彩的課文語言。教師盡量在每篇課文中創設一定的情境,使自己也成為語言訓練的參與者,充分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
4.3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或相似的教學條件下,有的學生反應敏捷,學習速度快;有的學生反應遲鈍,學習速度慢。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指導與點撥,讓每一個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享受成功的樂趣。課堂上,教師創設了許多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往往比較多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來增加學生開口的機會,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面積說話訓練,以點帶面,讓每個學生都能說,并要說好,從而提高全班學生整體表達能力。
總之,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處處留心,有效開發、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努力營造和諧、互動的交際氛圍,創設真實的生活化的交際情境,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的實踐活動,努力拓寬學生表達的訓練途徑,提高農村小學生表達能力。參考文獻:
[1]張占江.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生口語交際[J].新課程.2010年11期
[2]宋琴.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J].山西青年.2013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