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靜
摘 要:葉燮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位具有卓越貢獻的人。他在其《原詩》中建立了一個以“理事情氣”“才膽識力”和“正變盛衰”為中心的比較嚴密的美學體系。他的“變而不失其正”為當代藝術賦予了意義。在當今全球化格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被我們逐漸地忽視,模仿和復制的藝術作品屢見不鮮,這時創新就顯得特別重要。本文將全面分析葉燮“正變盛衰”思想,并結合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分析現有問題,論述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要創作具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才能長久發展。
關鍵詞:葉燮;原詩;“正變盛衰”;數字媒體藝術;傳統文化
1 葉燮的“正變盛衰”思想
《原詩》是清代詩論家葉燮的主要著作,分為內、外兩篇,每篇里又分為上、下兩卷,總共是4卷。內篇是詩歌原理,葉燮在其中系統地構建了他的詩學理論;外篇是對歷代詩學、詩歌的美惡評價,表達了強烈的批判精神。正如沈珩所說:“內篇標宗旨也,外篇肆博辯也。”
葉燮認為,世界的發展是無限的,在不斷地更新,是進步變化的。
例如,蓋自有天地以來,古今世運氣數,遞變遷以相禪。古云天道十年而一變。此理也,亦勢也,無事無物不然。寧獨詩之一道,膠固而不變乎?……則后此為風雅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詘變也明矣。(《原詩·內篇》)
葉燮認為,“變”是詩歌的發展規律,以回到源頭,回到漢儒“風雅正變”的學說,承認正變起源與漢儒,但又肯定了“變”是必然的、合理的,也是有利的。
例如,且夫風雅之有正有變,其正變係乎時,謂政治、風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此以時言詩,時有變而詩因之。時變而失正,詩變而仍不失其正,故有盛無衰,詩之源也……故有漢、魏、六朝、唐、宋、元、明之互為盛衰,惟變以救正之衰,故遞衰遞盛,詩之流也。(《原詩·內篇》)
葉燮的這種“盛衰循環”論,突破了直線遞降的詩歌運動,變的起始點就是新一輪盛衰的起點。同時,葉燮說,“物之踵事增華,以漸而進,以至于極”,“乾坤一日不息,則人之智慧心思必無盡與窮之日”。主張文學上的進化,鼓勵人們突破傳統封建法規的束縛,主張“變”和“創”,雖然他反對復古主義和教條主義,但并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處理好繼承與革新的關系,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
2 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早期的工業化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信息化的時代,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藝術和科學之間的界限越來越邊緣化,數字化正以其強大的影響力滲透到文化、社會和娛樂等各個方面。藝術與科學是一個硬巾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數字媒體藝術就是藝術與科學相統一的最好例子。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至今,我國躋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并沒有經歷像英國那樣的工業革命,西方的先進技術大量涌入,而是直接進入到了非物質的信息化時代。我們無法在短期內適應這種數字化的浪潮,開始出現盲目的模仿、借鑒,而忽略了我們傳統文化的問題。雖然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前景良好,但要成為數字媒體藝術強國,我們還有些問題需要重視。
第一,傳統文化底蘊薄弱。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5000年的文化歷史不僅具有歷史的內涵,更有著文化的積淀。我們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是深入骨髓的,但現在卻出現了斷代的現象,各種新的思潮對中國傳統藝術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人們離傳統文化藝術越來越遠。
我們有那么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底蘊,卻盲目地走著西方化的道路。然而,國外的藝術家卻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例如,動畫片《花木蘭》是1998年迪斯尼公司制作的,是根據中國古詩《木蘭辭》所描述的故事創作的;我們所喜愛的《功夫熊貓》系列動畫片,它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當我們在看到中國的傳統元素被國外積極“利用”時,我們正在做什么?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對西方的盲目模仿,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解析不足,使我國不少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缺乏中國的特色和文化底蘊。
第二,缺乏創新。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多而不精,到達國際前沿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優秀的創意作品大多都是國外的,我們想象不到國外的能運用到設計中去,我們想到的是他們也有更新的表現形式,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缺乏創新。數字媒體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藝術學科,所以需要更多的創新能力和具有創新頭腦的人才,這樣才能滿足當下人們更深層次的需要。大批量的復制,作品的相似正是缺乏創新的表現。
3 “正變盛衰”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啟示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其根之所在,是藝術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正如許江總是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屬于毫不猶豫地開‘燈的一代,但你們缺少的是對那活生生的、跳躍不定的‘燭光之光的體驗,以及‘燈光對‘燭光的、光對光的自我顛覆的心理準備。”[1]把“燈光”比作數字媒體藝術,把“燭光”比作中國傳統藝術,“燈光”對“燭光”的顛覆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因為有了“燈光”這種強光的照耀,使“燭光”消失不見。
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充分地學習和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才能更有“中國特色”。外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我們的“拿來主義”,但這并不是完全的拒絕外來文化,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流入,將會導致我們停滯不前。在我們現在的數字媒體時代下,應該依托中國的傳統文化,吸取外來文化的精髓,去粗取精,這樣才能又繼承,又發展。
葉燮提出,“不能不由正而變”,其認為,詩變的必然性與主體的“創”是相呼應的,肯定了詩歌的“變”是必然的,是理,是勢。他雖然只是把正變思想用于揭示文學上的正變規律性,肯定其是變化發展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正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闡釋的空間,把正變思想和當今的數字媒體藝術結合起來。“變”的中心就是“創”,任何時期、任何時代都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就是內容,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就要求我們“變”“創”,這樣才能更符合當下的時代特性。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就更離不開“變”和“創”,這樣才能在數字媒體時代進行嫁接,創造出更好的東西。
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在技術相通的情況下,在創作者掌握各項技術的前提下,創新力就成了制勝的法寶。這時,我們就更應該提倡原創能力,反對復制,尋找一種適合我國情況的新的發展模式,創新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作品或藝術形式。今天,以數字為核心的創意產業正在快速發展著,數字媒體設計人才被迫切的需要著,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創意人才的建設。高校的教育模式就需要突破,以藝術為主的學院注重設計與思維的培養,對科學性的技能性培養不夠,但以工科為背景的則恰恰相反。當下數字媒體時代,藝工融合的特征更加明顯,我們所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應該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為發展成中國特色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許江,吳美純.非線性敘事:新媒體藝術與媒體文化[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7.
[2] 葉燮(清).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