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摘 要:在中國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學課程設計中一般是注重理論教學,隨著這幾年來教育發展和改革,興起了實踐教學風,高校結合實踐教學體制更為適應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筆者通過本文研究了國內外“工作室制”體制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分析了國內“工作室制”體制存在的問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缺乏、教學模式和內容較為傳統、實訓實踐環節薄弱。并提出了“工作室制”教學的應用研究益處以及誤區。
關鍵詞:“工作室制”;實踐;體制;教學
在中國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學課程設計中一般是注重理論教學,隨著這幾年來教育發展和改革,興起了實踐教學風,高校結合實踐教學體制更為適應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這就興起了“工作室制”的實踐教學。“工作室制”教學體制的發展理論最初起源于德國的包毫斯設計學院,現今大多數歐洲高等院校以及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都是以課題結合社會設計項目來實施的,其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產學研相結合。
1 國內外“工作室制”體制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
在西方國家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方面是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的,其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也發展得比較悠久。在中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室制”體制的發展起步較晚。這也決定了我國高等院校的包括室內設計專業在內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發展起步較晚。我國人才培養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筆者根據地方院校的情況一一列舉如下:
1.1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教學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學過于理論化,實踐技能的訓練相對薄。特別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這一塊,許多二線城市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幾乎沒“工作室制”教學,使得學校教學理論和實踐不能接軌,甚至脫節。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標定位偏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學生畢業后的實踐能力不強,適應不了社會需求。所以樹立正確的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保證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適銷對路的重要保障。
1.2 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缺乏
“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較強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的教師。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和實踐性要求專業教師具有較高的“雙師”素質。但具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一部分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師是繪畫出身,而且大部分教師缺乏豐富的行業企業工作經歷。在地方高等院校這種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缺乏或不足導致了專業教學不能夠及時反映行業企業的設計新動態、新材料、新工藝的知識、造成對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培養的職業針對性不強。
1.3 教學模式和內容較為傳統
根據調查顯示,國內的高校相當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室內畢業生專業課程的教學都是在教學室中進行的,許多專業課程的作業都是采用模擬課題來做;實踐教學形式上,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的機會較少。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無法經歷結構完整的“學習性工作過程”,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造成學生就業。適應性不強。
1.4 實訓實踐環節薄弱
室內設計這門專業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專業實訓是室內設計專業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實訓實踐也需要有良好的實訓場所和條件為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調查中發現,許多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方向畢業生反映其專業實訓場所匱乏,實訓項目單一;即使是在企業頂崗實習時,由于實習點相對分散,學校指導教師往往疲于奔波或沒有指導老師,這樣的指導效果難以顧及實習生工作能力的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出現“放羊”的狀況。這樣就導致了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行業企業要求。
2 “工作室制”教學的應用的益處
2.1 有利于學生“工學結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即實現學生在學習中“學習”與“工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學環境中經歷現實社會完整的工作過程。經歷從明確任務、制定計劃、實踐實施完成到后期評價反饋的整個實踐解決專業問題的全過程,并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工作過程的知識,并掌握操作技能。同時工學結合”學生能在實踐行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專業知識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獲得處理信息,整體化思維和系統化思考等關鍵能力。這是工作室教學的一大益處,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把學生作為中心指導,達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中心的教學理念。
2.2 有利于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
高素質技能實踐型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采用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實施,特別是各種企業駐校工作室的設立,能夠使教學內容“貼近生產、貼近技術、貼近工”。這需要專業教師通過到裝飾行業企業實踐,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技能,努力成為教學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咨詢者。有利于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
2.3 有利于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與職業位的適應性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的學生,有利于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與職業位的適應性,“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的學生不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學生”,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個設計師或公司的員工的角色來參與整個實踐教學活動,這有利于培養學教學生堅忍不拔課堂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可以有效地鍛煉和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主動調整心態和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提高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縮短就業后適應企業崗位的時間,順利完成從學生角色向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活動中來構建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發展崗位職業技能,并形成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和合作的品質等好的職業素養。
3 當今工作室教學模式存在的誤區
3.1 “工作室制”教學應用的實施目的不夠明確
目前很多藝術類院校都在不斷地嘗試實行工作室教學模式,以期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從而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方針,但在真正地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過程中,由于沒有系統、合理的模式作為依據,所以認識上產生了大的誤區,地方院校更是如此。首先,學校只是表面上制定決策,將實施權完全下達給各系部,對工作室的具體實施沒有監督和考察等相關方面的健全體制。另外,負責工作室的專業領導和教師也只是建立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工作室,對于如何以企業實際項目的形式實施教學,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并不重視,結果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室內設計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2 “工作室制”教學應用的實施追求價值不夠明確
學校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會模仿企業模式,但是工作室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為教學服務,并不是真正的企業,更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為追求市場利潤目的的。據調查分析某些高校工作室模仿企業模式目的變成了企業追求市場利潤的目的,達到學生工作量的負荷,使學生心理產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佳。工作室的建立只是利于學生認識和了解企業價值觀,縮短就業后適應企業崗位的時間,順利完成從學生角色向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而不能成為教師追求利潤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唐春妮.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藝術與設計,2010.
[2] 霍珺.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