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燕
摘 要:“互聯網+”這個概念在去年的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上,經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并納入到我國經濟的頂層設計中。作為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也在積極的思考和摸索一套更現代化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來豐富教學形式,擴大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英語教育
“互聯網+”這個概念在去年的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上,經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并納入到我國經濟的頂層設計中。所謂“互聯網+”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因此,社會各個領域的工作者都積極的把互聯網緊密運用到各自的行業中去,來尋求更新更快的發展。作為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也在積極的思考和摸索一套更現代化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來豐富教學形式,擴大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
回顧歷史,英語教育的信息化可追溯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相比其他學科的信息化起步要早一些。最初英語教學工作者嘗試著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除了最基本的課本、黑板、粉筆外,教學工作者嘗試著利用錄音磁帶,電視機,視頻音頻材料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進入90年代后,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設備被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來,比如投影儀、幻燈機、擴音系統等。除此以外,互聯網上也出現了許多能供老師和學生使用的優秀資源。當進入21世紀之后,英語教學的信息化已不再是一種單向的傳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和學生能夠雙向操作,交流互動的在線學習平臺。
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作為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形成“互聯網思維”。以前我們拿著課本和粉筆主導著課堂的一切,以教為中心,而現在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學為中心。以前我們只能簡單的通過考試成績來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而現在我們利用強大的網絡數據處理,來對教與學的每個細節做出統計和分析,從而能更有針對性的調整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前我們的教學主要是在普通的教室進行,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出更生動的語言環境,提供更真實的學習體驗,讓師生不論是課堂內還是課堂外都能做到及時的交流和反饋,提高學習效率。
就目前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了課程、教師和學生三大主題里。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同步性。如今的同步早已不像我們之前了解的那種簡單的紙質教輔材料的電子化,而是可以隨時隨地把教學內容,學習進度,作業批改等項目通過在線的方式在網絡平臺、教師和學生的電腦或手機終端進行同步。
其次是個性化。目前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對上傳的多項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教師和學生也能及時和詳細的看到數據結果,這些結果無論對于教師來說亦或是學生來說都有很好的指導性。教師可以根據每個班的學習情況,每個個體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態,及時對薄弱環節進行加強和鞏固,調整學習方法。
第三是靈活性。網絡教學平臺目前已經實現雙軌制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的利用平臺來互動;在課堂外,師生也能利用電腦或手機終端來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在有網絡的情況下,師生可以在線進行工作與學習,在無網絡的情況下,師生也可以把相關內容提前下載,進行離線處理。這也是對有限的課堂教學的無限延伸。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為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面對新的教學形式,作為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盡快形成“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和特點,來實現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姝睿.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新型學習方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4).
[2]謝瑜丹.基于“互聯網+”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校園英語,2015(22)
[3]宗亞琴.智能手機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