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平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體現三維目標,要運用新的理念教育學生,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用多元化的手段評價學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自主學習;挖掘教材;培養探究意識;合作學習;評價方式
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課堂教學是教學思想方法、理念的載體,研究課堂教學方式是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談談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和做法。
一、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要求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但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比淵博的知識都重要。在高度緊張的環境下,學生怎么能自主學習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命令式、居高臨下式的語言轉化成合作、民主平等的交流式語言,把生硬冰冷的語言變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教師與學生創建一種平等合作互動關系,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導語,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語,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學生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的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二、新理念,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師要積極利用教材等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科學使用,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大膽處理教材,活用教材,把課上“活”。例如在講1、7、6的加、減法關系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組織語言,學生有的會說:“樹上原來有6只鳥,又飛來了1只鳥,一共有幾只鳥?列式是6+1﹦7。”有的會說:“樹上原來有7只鳥,飛走了6只鳥,還剩幾只鳥?列式是7-6﹦1。”……這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會輕松地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并提高了學生的解答方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讓學生獲得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成功的快樂感。
三、過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習慣
兒童有其年齡特點,有好奇性和探究需求,有獲得新體驗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環境和適當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注重過程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面向實際的、進行探究的環境,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創設了給教室里現有的長方形黑板、掛圖等裝飾花邊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感知長方形周長的含義,再讓學生自由摸課本、作業本、課桌面等,從而讓學生發現長方形有兩條長和兩條寬,得出“長”和“寬”的概念,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發現要知道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的學生說:可以用量的方法,用毛線圍課本等長方形一周,再量出毛線的長度;有的學生說:可以通過計算的方法,要量出長和寬。學生通過探索知道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長和寬兩個條件。老師給除廣告牌長和寬的長度讓學生進行計算,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索出多種計算方法:①長+長+寬+寬,②長+寬+長+寬,③長×2+寬×2,④(長+寬)×2。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把現成的結論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操作、去試驗、去討論,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小組合作,可以使學生有交流的空間,因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形式,變教師將學生聽的“單向交流”為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課堂上,我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有分工,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沒人需要與人合作、交流。教師對學生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評價如何質疑等,都給予體指導,老師參與其中,對個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和點撥。使學生相互了解各自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往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較好的培養。
五、探索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方法
重點關注課堂教學,開展“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科學設計、關注過程突出主體”的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探索和研究。采用學生自評和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每天讓個別學生對自己一節課的行為(認真聽講、做練習題、參與討論、開小差、隨便說話)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每天都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每次的作業爭取進行簡要評價,給學生寫提示、評語。如“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要積極發言!”等,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在時刻關注著他,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讓學生也自寫簡要的自評語。如:“這一周我發言的次數增多了。”“努力、加油,不要放棄!”“我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了!”“我舉手的次數比以前少點,我會努力!”等,通過這樣的自我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更積極參與,主動發言,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從而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課改實驗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不斷實踐探索,改革創新,進一步推進課改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