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近日,安徽泗縣網友向澎湃新聞反映,該縣第五小學六年級數學老師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多名學生進行集體體罰,用PVC水管猛打學生手,有的學生“被打上百下,已無法握拳”。21日,泗縣縣委宣傳部通報證實,涉事老師系校聘,事發時情緒激動,縣教體局已責成學校將其解聘,并安排老師對班級每個同學進行心理疏導。(3月21日 澎湃新聞)
老師恨鐵不成鋼地打學生,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古有之。現在,隨著教育文明的逐漸樹立,老師恨鐵不成鋼地打學生已經少了很多。但是,每一次老師打學生的新聞出現后,都會一邊倒地譴責教師和學校。安徽泗縣第五小學發生的老師打學生案件,再一次掀起了社會對老師打學生的關注熱潮。這是給現代教育提了一個醒,還是再三地提醒,現代教育該如何“去情緒化”?
應該說,在這則案例中,老師挨個打一些成績差的學生,也許是老師一直以來不良情緒累積而后的“激動”后果。學生被打了,家長很是氣憤。這些在打學生后的反應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老師打學生,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在現代教育中基本上都應該排除掉。然而,當一些問題沒有解決掉,老師打學生,即便是恨鐵不成鋼式地打學生仍將繼續存在。
在不少老師心里,學生往往被視為被管理者,是體現分管班級或課目成績高低的一種承載主體,甚至是被視為一種工具,更準確地說,老師把學生當成了“私產”。于是,老師對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所謂的差生”,在處理上就會“泛情緒化”,處理手段上就會失去理智,不計后果。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所謂的好學生,也會在相應的“情緒化”中享受著各種優厚待遇。這種鮮明對照,按照泗縣第五小學的話說,是“情緒化使然”。
既然是“情緒化使然”,在對涉事老師的處理上,就應該“去情緒化”。安徽泗縣的做法并沒有太多的意外。將涉事老師解聘,做好受影響班級學生心理輔導以及做好師德師風教育,這些后續的應對措施,本身并沒有錯。但是,面對時而被曝光的老師“情緒化”案例,往往不觸及本身和實質,往往缺乏對解決問題根治路徑的探索。
老師也是人,當然不能排除自身的情緒。然而,情緒化需要一個度。對于學生的關愛,不管是嚴父般的管理,還是慈母般的呵護,都有一個度的把握。這需要老師自身的掌握,以及教師工作規則所需應對的課題。
開除一個老師,對教育主管部門而言,并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對于被處罰的學生及其家長來說,也可能有一點很快意恩仇的味道。但是,對于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的角度來思考,并不是一個治本的良策。只能會出現“按下葫蘆起來瓢”的暫時安定。
老師“去情緒化”,需要系統工作,首先,從常態性的機制來看,在教師的遴選上,要加強對教師人格的內在考核,讓人格健全者成為老師;其次,要加強對已入職老師的管理,以及加強對老師情緒化疏導機制的建立,適度減輕老師的內在壓力和情緒上的變化,在師生的小問題小矛盾發生之初及早化解;最后,還是要在素質教育,或者說,還是要在現代教育的樹立上,盡早破除唯分數論的錯誤思維,樹立師生平等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避免水管打學生案件的再次發生。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