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華
一、初步認識認知同化論
認知同化學習理論是由奧蘇貝爾提出的,他認為學生能否學得新知識,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經形成的有關觀念。他提出了三種同化學習方式:
類屬學習(下位學習),指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新知識會與原有的知識產生關聯、并把新知識歸入認知結構中相關部分,就好像把書分門別類地放入圖書館中一樣。
總括學習(上位學習),新知識為上位概念,已有的知識為從屬概念,舊知識從屬于新知識,比如我們是在學習認識了白菜、胡蘿卜之后,才知道蔬菜這個概念的,而胡蘿卜與蔬菜就是從屬關系。
并列組合學習,新知識既不與已有知識產生類屬關系,也不產生總括關系,而是并列組合關系。比如生物中的遺傳和變異,既不是類屬,也不是總括關系,但它們之間仍有一些共同的關鍵特征,根據這些關鍵特征,它們形成組合關系。
奧蘇貝爾還將學習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這是根據學習內容和已有知識的關系進行劃分的,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學習,后者是對學習內容進行死記硬背的學習過程。他主張學生的學習應主要是意義學習,而絕大多數的意義教學是通過同化發生的。就高中生物而言,認知同化論不僅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還能進一步有效推進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二、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溫故而知新,構建知識網絡
認知同化論強調知識結構的構建,這與高中生物教學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將認知同化論運用到生物教學中將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高中生物教材的各個章節的內容很多是環環相扣的,聯系十分緊密。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梳理好內容之間的聯系,做好知識結構的構建。比如在教學“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過程中,為了認知同化論在課堂教學上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要把這些知識點的相互聯系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對整個細胞生命周期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認識,然后再具體的講解各個小節的具體內容,最后再進行知識點的梳理,搭建起學生的知識網絡。為了加強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通過復習舊知識來挖掘新知識。例如在進行“呼吸作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問“綠色植物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讓學生回顧一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識,讓學生明白“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來進行呼吸的”,教師進一步追問“植物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供應,那么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怎么被釋放出來的呢?”通過這些鋪墊不僅對“呼吸作用”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還能復習舊知識,加強學生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間關系的理解。
2.應用范例,加深理解
高中生物知識的很多概念和理論都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不結合具體的實例加以詳細解釋,學生很難理解理論的內涵。傳統的教學中雖然老師也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但大多數都是書上的例子,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實際出發,考慮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將生物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將生物與生活緊密相連,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解生活中的許多生物現象,才能使學生真正的了解生物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比如在教學“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時,學生對這一概念肯定會覺得陌生,教師此時應該聯系生活實際中的現象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測量一天內自己的體溫并記錄下來,將學生的測量值做成一個線性圖,學生就會發現人的體溫始終在“微笑”范圍內波動,這時候在提出“內環境問題”的概念,學生就可以理解人體內環境穩態對自己生命活動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離我們并不遙遠,它是一門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學科,進一步地將生物知識同化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生物水平。
3.注意定期歸納總結
現在很多高中生在生物學習上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生物知識掌握不扎實、基礎薄弱、知識點分布凌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策略就是定期進行知識歸納總結。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高中生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定期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總結,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生物認知結構,將生物知識同化到學生的腦海里。
在現代科技領域,生物科技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也對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