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華
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手段。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善,以推動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一、創設情景,使數學直觀化
小學生年齡小,心智尚不成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運算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具體對象。小學數學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課《分數加法與減法》,第九課《方程》等中高年級的數學知識,已經漸漸脫離具體情景,增大了學生計算與理解的難度。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可以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化抽象為具象,化解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心理,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逐步引導學生將對數學感想認知轉化為理性思考,從而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蘇教版《三角形》一課中,教師在講述定理“三角形內角和180度”時,可以巧妙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切下來,再拼湊到一起,三個角的邊恰好形成一條直線,內角拼湊在一起形成一個平角,證明了三角形內角和確實是180度。如果沒有這個化抽象為具象的過程,學生也可以將定理死記硬背下來,但是記憶不夠深刻,其理論也不夠讓人信服。
二、開闊視野,使數學豐富化
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是單學科的計算教育,而是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的綜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的聯系,呈現出各個學科的精彩內容。然而,這個要求與數學老師單一的專業背景相矛盾,大部分的教師都是術業有專攻,在向學生講授數學史、數學家故事、數學在科技領域的應用這些發散性知識時,往往力不從心。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幫助教師解決了這些問題,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開展各種資料收集活動,大大彌補了數學教學在發散性知識的空白,有效擴展延續了教材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知識,開闊了學生眼界,使數學豐富化。
以蘇教版《樹葉中的比》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例如:不同樹葉的形狀有什么不同,它們的長寬之比有什么異同,然后在課堂上再將學生收集的資料整理分析,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共同思考,再得出結論。
三、動態演示,使數學活力化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知識點為主,課后習題為輔,死板的教學方式,使得小學生更加厭惡數學學習。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信息化技術,利用小學生貪玩的特點,將數學知識融入多媒體畫面之中,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畫面可以集聲、光、色為一體,同時實現畫面大小、遠近、快慢、動靜之間的轉換,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種動態的演示,直觀的彩色圖片能刺激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便于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課《對稱、平移和旋轉》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向學生展現出圖形的對稱,平移和旋轉,化抽象為具象。同時,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制作出來的美麗圖形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審美,使數學活力化,同時為學生的幾何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貼近生活,使數學實效化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網絡技術,查找關于數學的相關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目光去看待生活,感悟生活。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統計》一章時,教師可以通過登陸中國統計局數據庫,引導學生去觀察中國的宏觀統計數據,就其中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科目進行分析講解,例如物價水平統計,讓學生的課堂上深切感受到統計的魅力,統計的用處,從而領悟到所學的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摒棄“讀書無用”的觀點。
五、建立學習平臺,加強師生互動
很多小學生因為害羞或畏懼等多種原因,不敢主動與老師交流,在課堂上總是一言不發,不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學習上遇到問題,也不敢去請教同學和老師。這樣的學習習慣不利于自身的學業發展,也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建立學習平臺,學生可以以實名或匿名的方式將自己對知識的見解,對老師的建議或學習過程中的疑問發布到學習平臺上,老師可以就這些內容進行回復。這樣的方式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近況,確保學生的疑惑得到解答。
綜上所述,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效果,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降低數學的抽象性和難度,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思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打造精彩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瑞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