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本文從中國家具原創設計現狀,得出家具原創設計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從家具的消費群體、流行趨勢、突出特性等家具的原創設計思路。希望能夠為家具設計從業人員提供一點參考,在家具產業國際競爭的行列中,助力中國家具設計走上原創之路。
關鍵詞:家具設計;原創設計;設計思路;國際競爭;家具產業
中圖分類號:TS664.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85-01
一、家具原創設計現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為中國的經濟注入了新的能量,也為中國接受世界家具產業的轉移創造了條件。中國家具獲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但同時家具設計缺乏原創性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我們有些企業長期依賴模仿,主張“拿來主義”,國內外有關家具設計知識產權的糾紛時有發生,甚至有國內企業出國參觀展覽時,被展商拒之門外的情況出現。中國的家具制造企業,對國內外家具設計的抄襲模仿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一顆毒瘤,原創設計的嚴重匱乏已經成了業界很多有識之士的心頭之痛。
二、家具原創設計思路
筆者作為一名家具設計專業的教師,結合職業學校家具設計人才培養的實踐,談談家具原創設計的幾點思路。
(一)劃分家具的消費群體
在家具的設計之初,我們要先對使用消費群體有一個大體的劃分,如果是以普通工薪階層為主要消費群體,設計的目標應該是經濟實惠、簡潔實用,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情況下盡可能兼顧美觀。如果是定位在中高層次的消費群體,這部分群體主要是城市“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這些人事業有成,思想獨立,個性化追求比較明顯。同時對成本進行適當控制,讓這類群體喜愛的同時感到物有所值。還有高消費群體,這部分人屬于消費金字塔的頂尖。對這個群體的家具,重點從風格、品味以及產品舒適性上做功夫,并注重產品的制作工藝。
(二)關注家具的流行趨勢
家具的原創設計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抓住時代的潮流,去規劃流行的風格,如動感、活力、陽光、鮮亮的后現代主義;靈秀、優雅、具明清風格的新古典主義;融會歐式美麗,彰顯個人魅力的西方新古典主義;原汁原味的新自然主義,稚嫩、單純、輕松、夢幻的童趣主義等。
(三)加強原創的突出特性
1.設計創新性。一個新的設計理念,一種新的設計思想,它不一定為大眾所接受,也不一定長期生存和得到發展。所以當某種家具產品第一次出現在市場上的時候,企業和團體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商業風險,但正是這種風險,奠定了企業或團體良好的商業、品牌形象和無窮無盡的發展機遇。這種“敢為天下先”的沖動、激烈和智慧應該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也正是這樣,社會才有了進步和發展。如第一張具有按摩功能的床、第一把可折疊椅等均屬此類。
2.設計多元化。家具設計也要吸收別的行業精華,如美感服裝的多元化風格。家具也要從材質、顏色方面都是呈現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色彩,五彩繽紛的家具,特別是強調兒童家具,用大塊面的顏色,基本上走進了一個時尚的舞臺,表現了現代家具多元化和充滿個性的需求。
3.設計時代性。潮流的東西一般五到十年為一個周期,時尚的東西一般一兩年就被遺棄了。因此,進行家具設計分析時,對屬于風格、個性層面的東西要固守。對屬于潮流的東西要迎合,屬于時尚的東西只可拿來點綴。
4.設計民族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歷史越長的國家,文化底蘊越深厚,值得挖掘的東西也就越多。我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也就包羅萬象。如何把這些歷史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家具設計中,盡顯東方古國的神韻,是我們努力挖掘的方向。如杰出的家具設計師朱小杰先生,可謂是中國家具原創設計的代表之一,其設計的“清水椅”,就是對明式“圈椅”的一種改造,一種創新,將海繩線編織成椅子的坐墊,與木材搭配。
5.設計國際化。對不同的設計題材、設計元素進行國際化的設計詮釋是使一個原創設計具有國際性特征的有效途徑。一個設計題材、元素在它最初產生的時候,可能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的,這種具有地域性認可的是否具有國際化認可的潛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對這些設計題材、元素的詮釋方式。如劉文金學者曾就“中國傳統家具的現代化”問題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結果表明:以優秀的中國傳統家具的某些題材為基礎,進行具有國際化的“設計元素符號化、材料多樣化、結構可拆裝化、工藝設計現代化”等設計改造,收到了很好地成效。
三、結語
從中國加入WTO起,我國的家具產業就已經加入到了國際競爭的行列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提高我國的家具產品原創設計能力,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家具的原創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是需要綜合多個方面,付出大量努力才能夠實現的,但路雖難,我們在前進。
參考文獻:
[1]胡景初 中國成為世界家具王國是歷史的必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6(12).
[2]陳蓮梅.我國未來家其行業市場展望[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4(03).
[3]方威.提開我國家具企業竟爭力的營銷策略探析[J].綠色中國,2004(12).